演出场所的好声音从何而来?

演出场所的好声音从何而来?

哈勃望远镜的先进巡天照相机拍摄的蟹状星云,其中心潜藏一颗脉冲星,每秒钟旋转30次,产生惊人的磁场.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仅北京市一年内各类演出场次达2.4万场,观众人数超过1035万人次。交响音乐会、明星演唱会、音乐剧、话剧……各种室内、室外演出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也对演出场所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舞台美术,对观众影响最大的就是声音设备了,然而,声音不是有个好的调音师就能解决的问题。演出场所要营造出好声音可是门复杂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好的演出场所声音质量?怎样获得好的演出场所的声音效果呢?

音量到底应该多大?

演出场所的音量应控制在七八十分贝左右,当前常见的问题是音量开得太大。一些音响工作人员或怕观众听不见,或想声音传得远些以招揽观众,或为炫耀音响设备的威力,甚至赶时髦追求强声音的刺激,而把声音开得极大。

一些剧场音量开得大,人们说话也必須提高音量,使剧场内嘈杂,此时音响工作人员就越要加大喇叭的音量,人们说话不得不更大声,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使剧场越来越嘈杂。相反,如果喇叭放轻声些,观众自然会安静些,人们会专心关注节目的内容,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演出剧场音量如果开得太大,人们得到的不是享受,而是忍受,而且还会给人们造成不可逆转的身心损伤。长期在音响环境下工作的音乐人和剧场工作人员以及机器旁的工人、商店叫卖喇叭下的店员很容易发生听力损伤,真的应该定期去医院检查听力。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关于“噪音测试”的软件,用它可随时测出我们所处环境的声音分贝数。

音量的分布要均匀

从舞台发出的声音要能均匀地到达剧场的每个角落,不能有的地方声音大,有的地方声音小。常见的问题是只在台前对着观众摆两个大音箱,为让后面的观众听清,靠近音箱的前

排观众必须忍受“巨响”。解决办法是,采用多个小音量音箱安置在剧场各处以求声音分布均匀。另外,还要加强声音的扩散,如影剧院、音乐厅往往采用不规则、不光滑、凹凸不平的墙面,使声音产生漫反射,让声音均匀扩散到整个剧场。

除了注重观众需求,还必须照顾到舞台上的演员能听到声音,但又要防止“啸叫”。音箱只对着观众,台上的演员听不到音乐声无法演唱和舞蹈,演员便要求加大音量,音量加大又使台下观众震耳欲聋;若把音箱对着演员又会使音箱扩大的声音又进入舞台上的话筒,形成正反馈引起“啸叫”。另外,歌唱演员在室内剧场播放伴奏带演唱时,会出现与伴奏音乐合不上拍的情况。这是因为台上没有针对演员的返送音箱,演员听到的伴奏音乐是从扬声器向剧场播出后又从剧场后墙反射回来的,因而其歌声比伴奏音乐要迟,而演员感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有“时间差”时,想赶上去却又无法找准“时间差”的大小,总觉得不合拍,使演唱情绪遭到破坏,甚至使演唱失败。为此,必须在舞台上放置对着演员的小音量的返送音箱,让演员听见但又不能让声音进入话筒引起“啸叫”,这需要反复调试。

如何避免音色失真

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和各泛音的不同强弱

决定的。在剧场中,不应形成对某些频率声音的加强或削弱,造成声音的“染色”或“褪色”现象。所谓合奏效应好,就是高音、中音、低音乐器,高、中、低音的男声和女声,频带窄的语音声和频带宽的音乐声都得到均衡的声响,以避免音色的“失真”。

音箱或喇叭要放在大而坚实的基座上。基座太软,如放在地毯上,会把某些频率的声音吸收掉;基座小或不坚实,则可能在某些频率上引起共振。音箱放置的最佳位置也要反复试验,往往把音箱稍稍挪动一下,音质就有明显改变。

另外,由于人耳对低频声的感受比高频声弱,当音量调小之后,会有一部分低音听不到,这时要调整音调旋钮增强低音,才能恢复丰富悦耳的声音。

剧场里不能有明显的回声现象

如果演出中在舞台上放一枪,由于回声的缘故,台下某些地方听到的是两响,甚至是三四响,这样的音响效果将是十分令人遗憾的。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取决于剧场内部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尤其是在特大的剧场里,观众听到从舞台前传来的直达声与从墙壁传来的反射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反射声与直达声“脱节”而“连”不起来,就会出现台上放一枪而台下听到多声枪响和讲话唱歌有重复声音的现象。为此,房间内部结构应减少反射,加强漫反射和吸收,以避免明显的回声现象,避免造成听不到声音的“死点”以及声音会聚的“焦点”。另外,为防止平行墙面之间连续反射而形成“颤动回声”,剧场内部应避免平行的墙面。

上海大剧院

“余音缭绕”的交混回响

一个声音在建筑物内发出后,往往在墙壁、天花板和地板之间来回反射数百次,经历很长时间才消失,所谓余音缭绕。屋子越大、越空,墙壁越光滑、越硬,声音就越不容易消失,持续的时间就越长。这种现象叫作交混回响。

声音发出后,在室内空间传播到声强减弱至原来的百万分之一所经过的时间,叫作交混回响时间。如果室内的交混回响时间太长,将会使声音嗡嗡嗡地模糊不清,给人以嘈杂浑浊的感觉。如听人演讲,当一句话的前一个音节在厅内往返传播尚未消失时,后一个音节又发出来了,前后音节混在一起,就听不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演讲人往往提高嗓音,或是音响师把音量开得更大,然而这会使回声更强,声音更含混不清。要使声音清晰可辨,最好是把窗子打开,让声音散逸出去;还可以铺地毯或在墙上挂壁毯、帐幔等细软多孔吸声能力强的材料,把声音吸收掉。此外,穿在人们身上的柔软布料或棉衣,也是很好的吸音材料,所以剧场里坐满人时,声音来回反射的时间也会缩短。

如果室内的交混回响时间太短,即声音的吸收太强,就好像在旷野里讲话一样,没有反射的回音,声音缺乏烘托、支持,显得单薄、干瘪,对歌唱和演奏尤其不利,音乐声会枯燥乏味,失去美感。

只有适当的交混回响时间,才能使声音既浑厚响亮,又节奏清楚、悦耳动听。经验指出,适当的交混回响时间约在一两秒之间。最佳交混回响时间还与建筑物的用途有关,如用

作欣赏音乐用的音乐厅或录制音乐的录音棚要求交混回响时间稍长,以求得声音浑厚丰满、余音缭绕的效果;用作开会的礼堂则要求交混回响时间较短,以使语音清晰可辨;而用作声学实验的消声室,则要求不反射声音,交混回响时间应趋于零。另外,最佳交混回响时间还与人们的主观感觉有关,并受民族习惯的影响,各国发表的数据都有一些差别。我国北京的首都剧场,满座时交混回响时间是1.36秒,空座时是3.3秒。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会堂满座时交混回响时间是1.6秒,空座时是3秒。

交混回响时间与房间的体积、室内吸声表面的面积以及该表面的材料有关。大厅的体积越大,厅内墙壁吸声的表面积越小或各表面的吸声能力越弱,交混回响时间就越长。墙面上采用的吸声结构一般有三种:一是采用玻璃棉、矿渣棉、木丝板等多孔材料,利用微孔内空气的黏性和导热性消耗声音的能量。它对高频段更为有效;二是利用薄板的共振来吸收声音,主要在低频段有效;三是用孔径小于1毫米的微穿孔板或混凝土块构成共振腔,使某些频率的声音在腔内反复反射、吸收消耗掉。根据需要综合采用这三种吸声结构,可以得到从低频到高频各种频率较为均匀的吸声效果。

如果不是在室内剧场而是在露天广场演出怎么实现适宜的交混回响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电声技术将频谱加以改造,制造出了“人工混响”。在广场演出时,音响师只要根据语言类节目或歌舞类节目的不同要求,适当调节音响设备中的混响旋钮的大小,就可既让语言清晰可辨,又让音乐悦耳动听。

中央乐团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曾到湖南常德演出,笔者有幸接待了他。他风尘仆仆赶到后来不及休息,為了晚上的演出,放下行李马上赶到演出剧场——工人文化宫亲自参与舞台音响的调试工作,大汗淋漓地忙碌了一下午。音乐家对音响调试的重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剧场音响调试对一场音乐会的重要性。

链接2:

专业剧场的声学结构

我国建筑师在建造人民大会堂时,对解决庞大建筑物的声学问题做出很大的贡献。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会堂的体积和表面积都很大,要求声音均匀,有适当的交混回响时间,噪声小于35分贝;开会发言时,每个座位都能听到70分贝强的声音;演奏音乐时,强度要达到80分贝。为此,我国的声学家花费了一番心血。为使声音均匀分布和无明显回声,在各个座位前都隐蔽地装有小纸盒扬声器共8000个,每个扬声器的功率为0.1瓦,产生75分贝的声强,使声场均匀,同时由于电流传播速度比空气快,也使听众觉得演唱者口型手势与声音同步。交混回响时间的设计兼顾了我国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满座时交混回响时间是1.6秒,以使听到的字音清晰。吸声材料采用塑料夹板,以加强对低频部分的吸收。在二楼和三楼上7000个皮椅底下有穿孔吸声结构,当座椅无人时,椅底翻过来可以代替一部分人对声音的吸收。

上海大剧院一直是海内外经典剧目的宠儿,其建筑声学设计也独具匠心。剧院的顶棚有许多断面设计,也有许多“浮云”式反射板,可以有效地将反射声均匀投向观众席;观众厅从前排至后排有高达5米的全台阶式起坡升高,提高了直达声响度;在池座内特别设计两道兼作坐席分区的反射声拱板,增加中区坐席的侧向反射声,相当于减小观众厅的实际宽度;观众厅两侧花岗岩墙板的下部侧墙及局部呈折板型起伏的红影木装饰侧墙面,增强厅内声波的扩散和反射;厅内两侧墙多挑出的3个阳台式包厢和二层、三层挑出的S型拱板也都对观众厅内声音的扩散反射、均匀声场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丁时祺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