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的蒙哥马利,始终认为“军事是一门终生研究的学问”。但经过了一战血与火的洗礼、4年的参谋工作,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军事理论十分匮乏,他很珍惜在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的机会。当然,这也是晋升的关键。
在参谋学院一年的学习,蒙哥马利可以说是一个“有心人”。尽管教学与实战结合得不多,方法“老套”,但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是让他受益匪浅。结业时,他要求去驻守爱尔兰的第17步兵旅,因为那里在打仗,难道他是一个战争狂吗?
他要去爱尔兰,为堂兄报仇。
蒙哥马利到第17旅报到时,正是爱尔兰独立战争激烈的时候。作为原陆军部参谋,他完全可以选择重返陆军部,或者在国内任职。尽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军校毕业生的去向。也要征求一下本人意见,他为什么选择去爱尔兰呢?
首先,其堂兄豪休.蒙哥马利中校,在爱尔兰遭到袭击,与其他10名情报官一同身亡。俩人关系很好,即使在炮火连天的一战期间,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堂兄的不幸让他十分悲痛,他来到堂兄遇难的地方,发誓要为其报仇雪恨,血债血偿。
其次,一年的理论学习,让他对如何带兵、作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对一战期间自己的战术心得,也进行了更多的改良。与爱尔兰的战争,正是检验成效的好去处,他不是一个战争狂人,但需要通过实战,来实践自己对现代军事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一战刚结束,这些经历过生死的军官们,并不太愿意再上战场,尤其是向曾经的同胞开枪,两头不落好的事没人愿意干。但蒙哥马利不这么想,他认为,能到“王牌部队”的第17旅去历练,对以后的晋升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运动由来已久,他们在极力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起初,傲慢的英军根本看不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以及市民组成的反抗大军;可是,反抗大军在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增援下,采取偷袭等游击战术,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面对反英浪潮,英国上下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给予爱尔兰人自治,但以陆军大臣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表示坚决镇压。蒙哥马利尽管也在犹豫和思考这个问题,但他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要为堂兄报仇。
踌躇满志的蒙哥马利,制定的作战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1920年底,蒙哥马利担任第17步兵旅参谋长,这个旅是当时英军最好的一个旅,也是驻守爱尔兰官兵数量最大的一个旅,下辖7个营。后来,爱尔兰人闹独立,为遏制事态扩大又增加了2个营,指挥这么一支庞大的部队,蒙哥马利很自豪。
一到任,他就使出浑身数解制定对付叛军的计划。这不仅有军人职业的使命担当,并将自己的战术理论,通过实战进行检验;而且堂兄被爱尔兰人杀害的仇,是一定要报的。超编后的旅部事务尽管十分繁杂,但无法阻挡他消灭叛军的决心。
一是,他在科克城建立了情报中心,负责找到叛军盘踞的地点,以及他们将要袭击的目标。蒙哥马利对于爱尔兰人“小而散”的游击战术,还是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打击对方的关键就是情报,只有准确的情报,才能让部队“有的放矢”。
二是,将全旅分散至各个战略要地,并下达一系列作战要求和命令。由于内容多,不得不把它们装订成册,取名为《第17步兵旅重要指示摘要》,各级军官人手一册,内容涵盖了作战、巡逻、通讯和运输,甚至包括了联络密码和行动编号。
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各营组建一支“快速纵队”。“以快治快,以小治小”,并采取步步为营的措施,缩小爱尔兰军队的活动范围,并“聚而歼之”。从这个计划看,蒙哥马利可是做足了“功课”,足见其一举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决心。
但现实还是狠狠地给了蒙哥马利“一耳光”。尽管爱尔兰军队武器陈旧、人员混杂,简直就不像是支军队,但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搅得英军整日不得安宁,并在当地民众的掩护下,频频出击,而英军按照情报去围剿,常常是“人去楼空”。
几个月来,第17旅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反而损失惨重。也就是说,蒙哥马利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拟定的计划成了一张废纸,连对手在哪里都找不到,如何报仇雪恨。无情的事实深深地刺激着他,曾经的自信荡然无存。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