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为什么在海鲜市场再次出现?

众所周知,病毒的生存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合适的寄主和生存环境。

病毒是完全依附于寄主生活的,它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也没有酶系统,完全依靠寄主的“物资”来完成自我的复制,没有寄主,病毒就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繁殖增长,因此也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

然而离开寄主的病毒,也并不意味着死亡,参考“北京新发地”事件:

6月13日,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切割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查出了新冠病毒,截止到6月13日24时,已有36名人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对于病毒的来源有很多猜测,有研究人员认为,外来输入和海外进口的三文鱼等海鲜产品或许就是新冠病毒源头,离开寄主后由于被冷藏,环境温度比较低,病毒能在体外存活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接触相关工作人员,导致患病并在人群中传播。

这样的推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科普过,要杀死新冠病毒,需要在56℃的环境中30分钟,但它在-60℃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年,在4℃环境中比较稳定。

可见新冠病毒是怕热喜冷的。

这其实和病毒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病毒结构相对简单,无法达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在高温下,病毒体内的分子稳定性就会变差,容易解离,相反在低温下,病毒虽然活跃度不够,但依然能存活。

像新冠这样的病毒,在海鲜类产品中能存活多久?

以进口三文鱼为例,一般来说,国际冷链运输标准温度是-18℃~-22℃。

对于新冠病毒,科学家认为在-60℃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年,那么在对于更加接近最适宜温度的国际冷链温度来说,存活的时间应该更长才是,但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具体到多久,其实很难确定,因为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湿度和温度等条件下,生命力是完全不同。

只能说,从科学角度来看,只要湿度和温度等条件合适,病毒是可以存活几十年,甚至是永远,在适宜条件下,它也会再次“苏醒”。

现实中,像这样的病毒,例子有很多:

1、朊病毒

荷兰一名妇女患有类似帕金森的疾病,但在那个时候,医生并不能确认真正的病因,症状出现27个月后,病人死亡,为了研究,科学家们将病人的大脑冷冻,并泡在甲醛中,最后浸入石蜡切片保存。

数年后再对切片进行研究后发现,病毒活性依然存在,50%的实验动物出现了和死者一样的症状。

这种顽强的病毒就是朊病毒,它不仅不怕低温干燥,也不怕化学物质和电离辐射,就算是200℃的高温,也能存活一两个小时。

2、永冻层中的古老病毒

全球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更炎热的天气,也带来了更可怕的病毒。

极地冰川中蕴藏的病毒,抗寒性已经达到了极致。

已知最大的病毒阔口罐病毒,直径0.5微米,在2014年首次被发现,但它的来源可追溯到3万年前西伯利亚永冻土的冰芯中。

在永久冻土中的远古病毒可远不止这么一种,在可深达2000米的冻土中,携带天花和西班牙流感等多种疾病病毒的尸体不断被发现,导致人们也正面临更大的危险。

可见,这些病毒完全能适应寒冷天气,若不是人类发现,它们或许能一直埋藏地下,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