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的“电击疗法”,究竟有多恶?

  近几天,除了来自奥运赛场的实时“战况”之外,朋友圈还被一位名叫杨永信的“网瘾医生”刷了屏。

  

这位“杨医生”的微博认证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创办的“网瘾”治疗中心有着近乎神奇的治疗效果——仅用40分钟,就能让一个顽固倔强的“网瘾”少年,变成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别人家的孩子”。杨永信也因此被许多忧心忡忡的家长当作救世主,希望孩子能在他的治疗中心绝境逢生。

而该中心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听上去就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击疗法——电击“网瘾”少年的太阳穴,直至其疼到答应立刻承认错误,马山向父母道歉为止。

看到这儿,可能有不少父母感到无奈又纠结:知道孩子很痛苦,但戒“网瘾”没有其他好方法呀!再这样下去学业荒废了,以后可怎么办?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本文能让各位吃个定心丸。

“网瘾”?这“病”根本不存在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网瘾是由美国的精神科医生Ivan Goldberg杜撰出来的疾病。

之所以是杜撰,是因为在今天精神医学国际通用的诊断体系《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要点(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均没有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

我国的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也没有将“网瘾”认定成为精神疾病。

有瘾不等于有病

再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瘾”。“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也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比如烟瘾、球瘾、看书上瘾等等。

按照字典的解释,各种出于浓厚兴趣而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都可以叫做“瘾”:我喜欢与人交往,所以有“社交瘾”;我喜欢打球,所以有“球瘾”;我一天上网超过9小时,查资料、刷新闻、谈合作,如果这些都认定是病,实在太滑稽。

事实上,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曾经通过专家论证。但2009年国家计生委省委(原卫生部)认为“网瘾”的定义并不确切,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疾病。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规定,“日均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现在看,这个标准显然太过时了。

杨永信的电击疗法,为啥能戒“瘾”?

电击疗法本身无罪

电击疗法又称电休克疗法或电痉挛疗法,适用于其他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的严重抑郁症、精神病,和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癫痫病患者。

这种治疗进行之前,医生会给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以避免通电后出现抽搐、肌肉颤动、骨折等并发症。

作为精神科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电击疗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副作用较药物更少,但它必须在专科医院由专科医生实施,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以免发生危险。

“网瘾电击治疗”是被扭曲的电击疗法

不错,杨永信所使用的就是上面所说的电击治疗仪,但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错误:

  • 首先,电击疗法仅适用于有严重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而不是过度上网的孩子;

  • 其次,在电击之前,“杨医生”并没有使用任何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这导致孩子们在电击的过程中出现剧烈的抽搐和疼痛。

  • 第三,电击疗法必须在专科医院实施,而不是“网瘾”戒断中心。

事实上,2009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就已经在其网站上下发了《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戒断“网瘾”的实质,是“厌恶治疗”

“网瘾电击疗法”产生奇效的原因,并不在于电击本身,而在于“厌恶治疗”——将孩子过度上网的行为与电刺激联系起来,并通过多次电击的方式建立条件反射。一旦孩子想要上网,脑中就会立刻浮现被电时的痛苦,念想自然就断了。

这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也常用,比如不希望狗狗啃家具,主任可能会在家具上涂抹它不喜欢的气味。此方法百试不爽,再加上杨永信所使用的威逼、恐吓、洗脑等“方法”,短时间内“驯服”一个喜欢上网的孩子,绝非难事。

不过,如果孩子因为电击治疗操作不当而健康受损,或者从此变得胆小怕事,即使不(Hai)想(Pa)上网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网瘾”孩子,到底怎么挽救?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被电,但不电他他就沉溺网络啊!

其实,没有父母们想的那么严重:

1.沉溺网络不等于痴迷游戏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玩游戏和打发时间绝不是上网的惟一目的,它更是学习、工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所以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网时间,就等于切断了TA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消息闭塞的直接后果是观念陈旧,甚至个人竞争力降低。

2.痴迷游戏不一定是荒废时间,不求上进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才紧缺。如果孩子真的对网游感兴趣,可以鼓励其钻研网络游戏,注意强调入行的学历要求和学习的重要性就行了,大可不必将其视为孩子前程的拦路虎。

3.单纯断网不是治愈不求上进的良药

对于孩子打游戏度日、无心上学,家长如果将全部的责任归咎于上网,幻想靠断网解决所有问题,无疑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正确的方法是认真与孩子沟通,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比如,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赞扬与肯定不够,所以TA才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是不是在学校受了欺负,因此靠网游中的打打杀杀发泄情绪?

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孩子才能冲破低迷状态,重新树立斗志和信心,认真学习和生活。

最后,春雨君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擦亮眼睛,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健康上网,健康成长!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文/老白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