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遇到暴雨会变“游泳池”吗?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有一个直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之为“天眼”。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线望远镜,和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相比,综合性能是它的10倍。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天眼在正式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发现了132颗优质的脉冲星侯选体,其中有93倍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新发现的脉冲星(数据截止到2018年)。

在今年9月,中国天眼项目将会启动对地外文明的搜索,到时或可帮助人类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

虽然中国天眼项目在天文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但还是有很多人们担心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直径500米的天眼遭遇暴雨时,会不会成为游泳池?这些雨水又是怎么被清理出天眼的呢?

中国天眼的防雨设施

中国天眼是由我国科学家南仁东先生提出的,他也是中国天眼的负责人,被称之为“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先生在寻找修建天眼的位置时,提出了要选择在喀斯特地貌上修建,这是因为当时已经有论文分析,喀斯特地貌由于山峦叠嶂,可以很好地屏蔽外界的信号,避免外界信号干扰。

除此之外,喀斯特地貌接近FAST的造型,我们知道,FAST是射电望远镜,而射电望远镜的造型一般是类似于“锅”的形状,这有利于它捕捉信号。

如果在平地上修建FAST,对于直径500米的较大工程而言,需要非常多的支撑点,而且对承重柱子要求较高。而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大窝凼修建,则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当时选择喀斯特地貌还有一项考虑,那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排水系统很发达,很多山脉之间会有暗河或者溶洞,可以将雨水及时排走。

为了更好地保证当地不积水,在选择天眼修建地点时,天眼设计师们选择了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天眼;为了更好地防止暴雨淹没天眼,工程师们还设计了许多人工沟壑,可以将雨水很快的排出去,使得这里即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也不会影响到天眼项目。

天眼的防雨设计

地面上的积水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中国天眼表面的积水问题了,毕竟中国天眼直径是500米,而直径500米以内的雨水汇聚到这里,也可能会导致天眼变成游泳池。

其实关于这一点,科学家们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法。

虽然从上空中看天眼,天眼是整整齐齐的“锅”的造型,但其实离近就可以看到天眼是由一块块的组合而成的,而且这些物体之间彼此没有连接,有较大的缝隙可以让雨水通过。

当我们从上空中看天眼时,会看到天眼表面似乎有一圈螺旋状的纹样,其实这并不是天眼的设计,而是天眼底部的小路。

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天眼下方的小路,其实是因为天眼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大锅,而是一个大筛子,可以让雨水顺利通过,筛子结构也保证了天眼并不会积水。

还有,天眼所使用的材料表面不吸水,不会导致大量雨水堆积在材料表面影响观测,所以虽然天眼是一个锅的形状,但实际上天眼在暴雨时不会变成游泳池。

为了防止天眼附近因雨水而导致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还在天眼底部种植了许多植物,这些植物可以依靠天眼上方漏下的阳光、雨水为生。当雨势过大时,天眼周围的雨水会顺着人工修建的沟渠,以及当地的暗河溶洞等排出外界。

天眼修建的意义

天文学的发展,其实非常依靠观测手段,这是因为科学理论需要与现实相拟合,所以科学家们在提出理论时,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

而天文学家们在研究内容时,由于肉眼可见的天体有限,导致观测数据不完整,所以在古代天文学的进步很慢。

而现在,随着各国修建大型射电望远镜,空间望远镜等,观测的数据呈井喷式上涨,新理论也层出不穷地出现。

如果我国不能修建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将会导致我国在天文学领域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天文学人才也可能外流到其他观测手段更厉害的国家。

而修建天眼,不仅可以培养我国的天文学家,还将会吸引到一大批国际顶尖人才。除此之外,对宇宙研究的越多,越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