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让动植物回交,回交违反伦理道德吗?

回交是目前生物育种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大大加快生物育种的速度,所以很多育种科学家在培养新物种时,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回交。

那么回交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伦理道德的风险呢?

回交有伦理道德风险吗?

提到回交,很多人认为是违反伦理道德的,但是伦理道德一共有两种,一种是人为规定的,另外一种是自然界的。比如:《红楼梦》中焦大骂贾府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就是违反了人类世界中的伦理道德,但是并没有违反动物世界的伦理道德。

育种科学家采取的回交,是将亲代与子代繁殖,也就是说生物的回交违反了自然界的伦理道德。但是这种技术只要应用得当,其实可以造福于人类和生物本身。

以水稻为例,野生水稻并不是一种高产、易于收获的食物,在人类刚刚驯化水稻时,水稻的亩产量并不高,而且很多情况下水稻的产量还不如播种量。

人们为了获取产量更高的水稻,只能一代代地将颗粒饱满、抗病性好的水稻培养下去,就这样驯化了几千年之后,水稻的产量才有所增加。

到了19世纪时,神父孟德尔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了一些豌豆,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他就发现子代的形状是遗传自亲代,但是亲代的配子有的是显性性状,有的是隐性性状,如果生物体内含有显性形状的配子(也就是显性基因),那么生物将会表现出显性性状。但如果生物体内部含有显性形状的配子,那么生物就会表现出隐性形状。

有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之后,育种科学家们育种时,就可以将一些携带了显性基因突变的个体挑选出来,为了保证它的后代全部都能表现出显性性状,科学家们会采用“回交”的方式提纯。

经过3-5次的提纯之后,得到的后代性状比较稳定,可以大规模商业推广。

回交的好处,是可以大大提高育种的速度。这是因为在过去,生物即使拥有了“有利基因”,但该基因也很难快速在种群中扩散。

除此之外,回交还可以拯救濒危生物。

回交拯救濒危生物

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生物在我们刚发现它们时,它们的数量就已经稀少到濒临灭绝的程度,甚至只剩下1个个体。

比如:平塔岛象龟和伍德苏铁。这两种生物都是只剩下1个个体,而且都属于有性生殖,都需要找到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个体才能够繁衍后代。

这就决定了在自然界中它们无法寻找到另一半,所以注定了灭绝的悲剧。但是回交可以拯救它们,科学家们可以将它们与其他还未形成生殖隔离的物种进行交配,然后将得到的子代与该品种回交,等到4-5次回交之后,就可以得到无限接近该品种的个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

回交的危害

回交其实是一项技术,当技术被滥用到不应该应用的领域,将会对生物带来伤害。

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都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而生物在回交时,除了会加强某一个有利的基因突变,也会将一些隐性基因加强,造成生物患病。

在过去,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近亲繁殖上,比如:皇家血友病,由于欧洲皇室之间近亲通婚严重,以至于血友病在各个皇室之间流传,所以血友病又被称之为皇家血友病。

而回交也是近亲繁殖的一种,也会加强隐性致病基因,而动物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这种繁殖方式将可能会造成生物活着的每一天都非常痛苦。

一般情况下,育种师在培育牲畜以及家禽过程中,会在回交之后再次使用杂交等方式改善一下生物基因,去除致病基因,留下想要的基因,然后才会大规模推广。这是因为牲畜以及家禽需要大规模养殖,一旦有致病性基因将会导致个体养殖成本上升,使得收益下降。为了提高收益,大家会更倾向于健康的品种。

但是宠物育种师们为了快速获得收益,在回交之后很少会将生物杂交改良基因,以至于很多宠物都携带大量基因性疾病,比如:加拿大无毛猫,折耳猫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回交技术才被很多人诟病。但其实,回交这种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应用得当,回交也可以挽救生物。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该技术,将可能会对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