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再次踏入阶层提升的门里?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对家庭而言,养育孩子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中国历来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如果足够“幸运”,培养出一个社会需要且足够优秀的孩子,还可能又一次踏入阶层提升的大门里。
生育机会区分阶层
人这一生,养育几个孩子比较好呢?
按照传统中国生育文化的逻辑来看,一孩被看做“受限制”,二孩子女双全,但忌讳“独子不当兵”,三孩呢会担心性别比失调,所以最好是四孩,两男两女,之前的担忧全部解决,且未来的社会关系一应俱全。
这当然是理想状态。现实是,生不生二胎都是个问题,而且首先是个经济问题。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2013年首次进行此类计算时,得出的结论是为41.6万元——其中包括孩子玩具、医疗支出和标准教育支出,他预计,养孩成本每年将增长10%左右,其中并不包括教育成本的攀升等因素。在近期流传的养娃成本城市排行榜中,一些城市动辄百万的账单对眼球也颇有冲击力。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曾基于上海做过一个调查,城市较高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偏高,而另一端,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普遍比城市人口生育意愿强。
推测其原因,对于富裕阶层,养育成本对他们来说不算事儿,当然愿意享受天伦之乐,可以有全职太太、大房子、保姆、充裕的教育经费。然后是低收入阶层,小区附近菜市场,卖菜的流动人口都会带着仨俩孩子,小小年纪跟着卖菜数钱,上民工子弟小学,大孩子帮着带小孩子。这种抚养模式显然是低成本的,因此生育意愿也不会太低。
根据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阶层文化是在代际之间传承的。因为不同的教育环境、家庭氛围,这种社会分层会越来越明显。
具体到二孩政策,富裕阶层明显有更多的生育权,生完之后可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小商贩的孩子们拖着鼻涕帮父母算菜钱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学钢琴、马术,每年全球游历,恨不得会四门外语,插花茶道国学都学个遍。而刚刚实现阶层跃升的新中产们,独生子女众多,面临四个老人的赡养、一路上涨的房价、高额的择校费或者学区房,每多生一胎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稍不留神,即将“下流”、打回原形。
经济学账本:买房还是养娃?
要想富,买房,还是养娃?
以上问题,我问过身边的同事老曲。老曲80年生人,三套房,两个娃,收入稳定且有持续增长。这位拥有研究生学位的创意工作者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不是一个维度,没法儿比。”提到养娃成本,老曲则思索了三秒钟,说:“你赚的钱,就算不养娃也会花掉。”
话说的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单从资产负债、投资回报的角度审视养孩这件事,或许可以获得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启发。
一般来讲,如果要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阶层划分不变,财富年增长应为22%,即财富增长与社会货币供应增长保持一致;要使自己的财富购买力保持不变的话,财富年增長应为12%,而这个增长会使财富增长速度慢于社会整体财富增长速度,经济地位和阶层划分就会相应的下降——财富没减少,只是别人的更多了。
基于“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的公式,如果负债足够多,或许也是赚的。过去三十余年,凡是富裕人士大多都运用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多为经营企业。普通人最易得的大额、长期、低息的银行贷款就是房贷,大量一二线城市的普通百姓也因承担了这种负债而资产暴增,当然实现了个人财富超22%的年涨幅。
如果把孩子看作负债的话,它是最容易获得、并且成本是最低的。
孩子和债务还真有许多的相似性:养娃每月的支出相当于贷款的月供;25年左右后他开始工作经济自立相当于历时25年的贷款还清;当他有了工作收入相当于资产开始有收益回报了……你轻而易举的获得了一笔负债,并将其拉长到20余年的长度去偿还,还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经济范畴内,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洗礼,最终把孩子打造成一个最佳的实物资产。
如果底层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代的财富增长和阶层晋升,通过消费养娃、花时间教育、培养孩子,并使之成为社会需要并有高技能水准的人才,在自己的下一代实现阶层跃升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途径,毕竟孩子易得,消费支出也容易承担。
当然,把孩子作为一项负债和资产,通过养娃实现阶层的逆袭,带有较强的假设性和一厢情愿,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父母也很难像养只宠物似的“为所欲为”。再者,作为父母的你,大概舍不得这么想。
非独儿童是改变中国的软实力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开拓了人类生产能力崭新思路的同时,也科学证明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财富的重要基础,并且随着人类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来他们正是以此双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中,贝克尔还把人力资本理论从教育经济学领域拓展到人口和家庭经济学领域。在中国已经迎来的互联网时代和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过程中,人们对这种家庭在人力资本投入上的不同态度带来的巨大差异,都会有越来越深入的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主编北望提出了“二孩改变中国”的观点,所谓改变是因为有了两个孩子的家庭与以往的三口之家有着本质的、积极的改进,其背后是有利于人类长期演进赖以生存和进步的价值观。
第一是平等。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里,最缺的无疑是平等。而同胞之间平等竞争关系之下的冲突与合作,不仅对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对他们情绪和社交的学习也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对尊重、自律、责任意识等品格的形成也大有益处。
第二是独立。有学者指出,独生子女政策降低了子女对退休父母进行财务供养的预期。这不但导致了中国家庭拥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甚至也助长了普遍存在的“啃老”怪相。两孩显然可以使之大为改观。
第三是公正。由于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独生子女更有能力争取虽然不公但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加之备受隔代亲属的宠爱和偏袒,其认知行为更倾向于公正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这种先天的、致命的问题,恐怕唯有在至少增加一个身份相同的竞争者的情况下才可以解决。
第四是自由。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仅有的一个孩子难免过多关注,这不但干扰了子女的社会化进程,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心理,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2016年是全面放开“二孩”的第一年,全国共出生1700多万个婴儿,其中800多万个新生儿属于家庭生育的第二个孩子,二孩已经在新出生婴儿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二孩改变中国”正在成为现实。
在北望看来,“二孩导致中产返贫”的说辞有些像当年颇有调侃意味的“房奴”,正是这些“房奴”们,作为通过成功突破资金和心理双重障碍改变命运的人生赢家,他们很可能恰恰又一次站到了阶层提升的大门里。
作者:许诺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