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空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空中格斗。证明了战略性轰炸对战役进程的影响,诠释了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尽管英、德双方并没有因为空战而将对方彻底制服,但空军的发展模式对后期军事变革的作用很大。
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在战机绝对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居然抵住德军猛烈的狂轰滥炸,并将对手拖入致命的持久战。除了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外,英国凭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保卫战的胜利?他们有哪些好的做法?
在战略上“未雨绸缪”,加强本土防御。
作为四面环海的英国,十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劣势,对周边的局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管是国家间的争斗,还是武器的升级换代,这些事关国家安全的事情,英国人一定会积极参与,他们要做到在战略上保持较高位势。
首先,远离欧洲大陆的英国,对欧洲的战略原则是,没有主导欧洲的野心,但也不许欧洲大陆出现独裁的霸主。面对崛起的德国,实施“绥靖政策”是他们的权宜之计,坚决抵抗更是其战略上的要求。所以,对德国的戒备更是一刻不敢松懈。
当德国提出与其和谈,并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一系列诱降活动时,英国人已经对德国的战略有了基本的研判,德军不会轻易登陆英国本土。这让他们利用这点,通过加强军备、全民参战,以及向美国靠拢寻求支援,在战略上做好了迎战准备。
其次,凭借战略上的敏感,英国很早就关注了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一战中飞机在战场上带来的震撼,他们早就预见关乎生死存亡的,不仅要有制海权,更要有制空权,并准确判断出英、德双方一定是围绕着争夺制空权开始的。
因此,英国很早就注重空军的建设,不仅注重飞机的研发,而且努力建立一个由高炮部队、战斗机与雷达组成的防空体系,既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又将雷达首次用于实战。也就是说,从双方战略重视程度看,英国明显高出一筹。
重要的是,英国在收集情报方面成果更大,有可靠的情报就犹如“打开别人家的一扇窗户”。军情六处从很早就从事德军“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德军的一切行动都被英国掌握。在战略上,英国完全掌握主动权。
战术上“取长补短”,成为有效的防御手段。
1940年,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德国入侵四面环海的英国,尽管其陆军所向披靡,但海军却不是德军的强项。于是,双方只能将争夺制空权,作为战役胜利的关键。英国空军实力不到德军的一半,有效战术是防御的最好手段。
一是,英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整体战斗素养比不上德军飞行员,但他们十分清醒自己的短板。于是,在格斗中尽量避免与德军战斗机交锋,遇到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群,也先用一部分兵力将其引开,剩下的战斗机猎杀“软弱可欺”的轰炸机。
同时,德国战斗机的航程短,只能在英国上空停留20分钟,而英军飞行员利用本土防御的优势,留空时间长,只是与对方战斗机进行纠缠,并不面对面的厮杀。一旦德军战斗机因油料告罄,不得不返回时,他们则全力对付轰炸机。
二是,建立防空指挥部,不仅指挥全国的空军部队,而且统一使用所有的高炮部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英国集中了2000多门轻、重高射炮,以及4000多具探照灯,尽管战果有限,但严重干扰了德国轰炸机不能低飞,影响其投弹的准确度。
到了战役后期,为了给对手以大量的杀伤,英国更是集合了几百架战斗机,与德国轰炸机群进行“决战式”的交锋,给其以沉重打击。例如,在最关键的9月15日他们打下了180多架德军战机,而且还造成英国空军越打越多的“假象”。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迫使德军改变战术。丘吉尔抓住德军误炸伦敦大做文章,坚决报复性轰炸柏林,激起德国人的愤怒,将德军针对争夺制空权转为轰炸伦敦,给“山穷水尽”的皇家空军以喘息之机,并围绕伦敦建立多条防御地带。
不过,在战役前期,英国在战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小而散”的战斗机群,对德国轰炸机群进行骚扰式的阻击,使得英军常常面对10倍,甚至是20倍的德机,形成实力悬殊的劣势,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