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冲击食品供应,还能吃点啥?

昨天央视采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吴尊友提到:

“北京市曾经将近60天没有出现病例,不应该是北京当地自然发生的。那么这种的输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污染的物品带到了北京,还有就是感染的人进入北京造成的传播扩散。”

他还说:

“我们在采集含有病毒的生物样本的时候,这些样本都是储存在低温的环境,温度越低,保存的时间越长。像冷冻一类的食品,如果污染的话,这个病毒可以在这些表面存活2~3个月的时间。”

现在病毒溯源工作还在进行,难度相当大,还不能确定病毒就是通过生鲜冷链低温保存入境的。不过这也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机会,考察跨国的低温冷链是否会保存并传播新冠病毒——类似的研究在目前疫情没有压制住的发达国家怕是难以进行了,那里流行病学调查都不容易做,感染都难以溯源,反倒是压制住疫情的国内有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调查跨国食品冷链会不会导致尚未纳入检疫的新发病毒输入。

网上流传的看似搞笑的从帝王蟹和象拔蚌上取样调查,其实是严谨的应对疫情态度。

但假如,我是说假如,病毒真的可能通过跨国食品冷链传播,这一事实恐怕会对全球食品产业链造成更大的冲击。

网上热传是三文鱼冷链沾染了病毒。不过三文鱼去年进口额也就10万吨,真大头的还是其他日常食用肉类。比如受到非洲猪瘟等的影响,国内猪肉价格去年大涨,2019年国内猪肉进口创下历史新高,达210.8万吨。一季度时海外疫情还未明显扩散,猪肉进口量维持高位,猪肉进口量95.1万吨,同比上涨184.51%。

等到疫情在海外扩散,疫情对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威力终于显现。海外部分大型生猪屠宰企业出现停宰或停产操作,港口物流也受到影响,这几个月的猪肉进口量恐怕要大幅下降了。

假如病毒真的可能通过跨国食品冷链传播,猪肉进口有可能会极度降低甚至彻底禁止,等到检疫措施完善之后才会重新开放。事实上,目前生鲜食品无论生产、流通还是进入市场的环节均没有新冠检测一项,想要完善可能需要时间。

根据今年1月份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将在两年内增加购买价值32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根据中美两国陆续发布的相关数据,即便在疫情发生后中国仍在坚持履行这一协议内容,分别购入了数量不等的大豆、猪肉、玉米、小麦等美国农产品。

假如疫情真的影响到猪肉进口,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借题发挥指责中国违反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继续贸易摩擦——不过这也不意外,毕竟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更像是休战,等美国疫情缓和后,特朗普还会拿贸易问题对中国做文章的,大选前特朗普可要指着贸易问题竖立中国“假想敌”拉票呢。

随着我们对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病毒对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冲击可能愈发深化。也许,病毒仅仅能通过冷链传播甚至都可以算好消息,毕竟哪怕全面禁止进口猪肉,随着国内产能的不断恢复,国内猪肉价格也可以逐步降至合理区间。但假如连大豆进口都能传播新冠病毒(此处只是举例,事实上几乎不可能),那么切断大豆进口将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国内养猪成本也会上升。

当然,现在我们也不必太过恐慌,毕竟国内的猪肉还是能吃的,没有爆发出能猪传人的病毒。假如真有一种更可怕的病毒能通过日常使用的猪、牛、羊、鸡等传染人,恐怕我在之前脑洞大开的《疫情时期的生活》里提到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市面上的人造肉补充蛋白质”就要实现了。

当然,由于部分屠宰企业关闭,这一点倒是在美国实现了一部分——美国3月豆腐的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66.7%,5月份时销量仍然增长了32.8%。

这个疫情蔓延的世界真的太疯狂了,王辰原始的那句话言犹在耳:

“我们现在还都(对新冠病毒)缺乏想象力。”

参考文献

农贸市场生鲜产品不检疫新冠病毒 是否启动仍需论证_财新网_财新网 https://www.caixin.com/2020-06-14/101567243.html

中国进口猪肉短期或逐步减少|农产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agri/2020-06-15/doc-iircuyvi8511790.shtml

中国停购美国大豆?中国首代回应:中国采购在按部就班进行 https://www.bjd.com.cn/a/202006/02/WS5ed61fe1e4b00aba04d1faea.html

北京疫情传染源究竟在哪?疾控专家:有两种可能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47104

疫情间美国闹“肉荒”怎么办?豆腐、人造肉成热门替代 https://www.yicai.com/news/100666732.html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