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的清军不敌太平军七人,清朝怎能不败

太平天国起事,在当时要算一场比较大的农民造反事件,不能说清政府对此不重视。洪杨金田揭竿不久,清政府不仅派来了钦差大臣,撤换了广西巡抚和提督,而且陆续从安徽、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和四川调集兵力,前来围剿。当太平军尚在紫荆山区之时,正规部队已经达到1.4万,加上当地的团练,应该有2万左右,而太平军实际作战的兵力,超不过3000人,官方的力量,大大超过了太平军的实际作战兵力。

(图)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

在太平军攻下永安之后,虽然整体的人数翻了一番还多,但核心武装力量,却并没有增加多少,跟着起哄的显然比能打仗的多太多了。而且,虽然清军的武器,跟英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跟太平军相比却有不小的优势,至少,在火器上,清军的枪炮都比太平军的强。

但是,王朝末世,是一个人心浮动的时代。灾害,饥荒,秩序的混乱,尤其是政府对此的应对,很长时间内不能使局面稍有好转,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使得人们对政府非常失望,人心就更加浮动。大劫将临,清朝气数已尽的说法,不胫而走。加上长期的社会积怨,使得但凡有事涉及政府,则乐意闹事起哄的人多,帮忙的人少。无论什么地方,只要出了乱子,人们不是规避或者帮助政府摆平,而是跟着起哄,唯恐天下不乱。

漫说太平天国这种组织严整,有信仰有纲领的农民队伍,就是各地天地会和大小股匪,乐意响应和起哄的人也不在少数。乐意跟政府捣乱的人俯拾皆是,这是乱世的一大征兆。在太平天国崛起之时,这样的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时候,敉[mǐ]平暴乱,恢复秩序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况且,此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已经彻底腐朽了。

(图)鸦片战争战败后,军队一蹶不振

八旗绿营的腐朽,已非一日。鸦片战争之际,还有个别能战的部队,现在则一支也没有了。早在乾嘉之际,镇压中南五省白莲教起义的时候,就已经需要依赖地方团练了。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稍微能打一点的绿营,又在跟英军长达两年的战争中损失殆尽。鸦片战争结束后,心灰意冷的道光皇帝,并没有打起精神,整军经武,反而任由军队腐烂下去。所以,当太平军兴起的时候,他们的对手,已经是一支比鸦片战争时更差的样子货。无论其组织、训练还是士气,都处于最差的状态。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是绿营。清朝的绿营,平时分散驻防,有事则临时召集,现选将帅指挥。兵将不相知,组织系统混乱。各地调集来的士兵,把总一级的小单位还算完整,但只要往上走,就乱七八糟。营一级的军官,每每掌控不了自己的下属。加上各省来的士兵,口音不同,沟通困难,习俗又大大相异。凑到一起,难免自己人起冲突。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各省士兵的内讧,就一个接一个,湘勇和粤勇,连日攻杀,闹得广州没有宁日。轮到内战了,这样的事情当然依旧少不了。

绿营平时军饷有限,又要遭遇长官克扣,所以,士兵们每每把战争,尤其是对内战争视为挣钱的好机会。所以,外省的士兵到了广西,纪律极差,到处烧杀抢掠,逼良为匪的事,干得非常起劲。在这种动荡时刻,等于是用自己的手,为自己挖坑,没有民众会支持他们。

战斗力最差的,是人数众多的贵州兵,在围剿太平军过程中,他们曾经创造了一千人不敌太平军七人的战绩。地方团练,按道理说,战斗力要比正规军要强。但是,团练往往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太平军在广西,滋扰的地方不多,在没有被滋扰的地方,团练照例是不会出头帮政府打仗的。这样一来,战事就变得无法预料了。

(图)太平天国疆域版图

起事的洪杨和他们的兄弟,的确是一群胸无大志的农民。他们最初,似乎就是想在紫荆山区关起门来称王,做割据一方的土霸王。遭遇重兵围剿之后,突到永安,就开始长做打算。在城外各个要隘修筑营垒,挖断山梁,修建寨栅,并且建筑炮台,安设大炮。重新加固了永安州的城墙,并且在城外修建长墙两道,把各个据点连成一气。当然,也囤积了大量的粮草。看这个架势,似乎又要打算在永安长久割据。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永安期间,做了一番制度建设的功夫。永安建制,在后来被特别称道,说它在制度上保障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但事实上,永安建制只是让太平天国在架势上更像一个王朝了而已,对于军事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按照《周礼》建设的军制,其实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军事体制。其作用,只是细分了这支农民军的上下等级结构,对于作战,谈不上有特别突出的作用。

太平天国这种小家子做派,实际上给清军提供了特别好的机会。如果参加作战的清军,哪怕能有鸦片战争时的战斗力,太平天国也会被扼杀在萌芽里了。比较起来,此时的太平军比乾嘉时的白莲教农民军还要笨拙,严重缺乏机动性,只知道待在一个地方被动挨打。但是,剿灭太平军的清军实在是太无能,太孱弱了。而太平军又要比当年的白莲教,凝聚力更强,士气更高,战斗力也更强。

在某种程度上,太平军是被清军强力的围剿,给逼出了山区,逼出了广西,最后才闹大的。以清军这样的作战能力,如果不加围剿,任由太平天国割据,做他们的山大王,也许结果会好得多,至少不至于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迅速壮大,差点颠覆这个王朝。这样的结果,对于广西当局,当然是好事,既然没有能力剿灭太平军,以邻为壑,把祸水引向湖南,对自己当然是好事。

(图)画像《平定太平天国战图》

太平军在永安这么个弹丸之地,居然固守了半年。最后如果不是矢尽粮绝,料想不会突围的。只是,一旦太平军突围,清军居然就是拿不住他们。虽然截下来大批老弱家眷,包括一个投入太平军的一个湖南天地会的头目洪大全,此人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跟太平军闹翻,沦为阶下囚了,让清军拣了一个便宜。清军居然把这个人,当成太平军魁首向上报功。事实上,太平军的主力,并未受损。永安突围,失掉了辎重和家属,这样一来,反而让太平军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迅捷了。

突出重围的太平军,做了一个相当英明的决策,直扑省城桂林。由于重兵围困永安,省城桂林实际上是座空城。幸亏太平军动作不够快,让提督向荣带队先一日回防。由于太平军缺乏攻城的大炮,同时桂林城墙又足够的坚固。所以太平军转道向北,攻下全州,然后进入湖南。

虽然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太平军损失了大部分的家眷和辎重,包括一部分老兵,连最有威望的冯云山,也在进入湖南之后,中了江忠源团练的埋伏而阵亡。但是,进入湖南之后的太平军,却得以进入一个民风彪悍、心怀不满的游民遍布全省的地方。天地会在两湖有很大的势力。这些天地会原本就是游民的松散组织,各地说各地的话,碰上这么个大靠山,靠上去,顺理成章。

(图)太平军是贯彻太平天国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终与清政府武装及外国势力进行殊死斗争,早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使清政府正规军队望风披靡

大批的游民和天地会成员来投,让太平军陡然壮大起来。洪杨在广西境内,虽然也有数万之众,但多数都是不能打仗的老弱妇孺。太平军能真正成为一支可怕的力量,关键在于进入了两湖。自古“两湖熟,天下足”。但两湖也是一个王朝末世社会矛盾尖锐的地方,这种地方从来不乏喜欢闹事起哄之人。太平天国,对于清朝而言,从此由一个出现在广西的局部病灶,变成了心腹大患,几乎撼动了整个清王朝。

至于太平军为何不南下广东,而选择北上,很可能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打算在广东发展。广东是土籍人的天下,士绅宗族势力强大,由士绅领导的地方团练,对付英国人不足,但对付客籍的太平天国还是绰绰有余。加上太平军从永安出来之后,北扑桂林,桂林没有打下,就顺势向北了。

在历史上,一上来就胸怀远图的农民起事者是很少见的。割据偏安,每每是他们本能的选择。如果割据不成,招安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越闹越大,每每都是官军的围剿逼出来。如果围剿的官军足够强大,就可以将他们剿灭,如果势均力敌,最后不是任其割据就是招安,如果像此时一样,官军弱不禁风,那么只能把事变越激越大。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开国之惑》,张鸣(著),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