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有钱,皇帝还喊穷,北宋朝廷的钱都花哪去了?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虽然疆域面积远不如汉唐,可朝廷每年的岁入却比汉唐朝廷高出一大截。因此许多人想当然就会认为,北宋皇帝虽然有好几个缺心眼的,但却没有一个缺钱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穷则思变。北宋在宋仁宗时期推行过“庆历新政”,在宋神宗时期又推行“王安石变法”,这些改革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四个字:增加收入。如果不是手头缺钱,哪个皇帝会愿意瞎折腾呢?那么问题来了,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富庶朝代,为什么北宋皇帝还总是要喊穷呢?难道北宋有钱是假的?其实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一样,光看收入就判断有没有钱太片面。北宋朝廷收入很高并不假,可是朝廷每年的支出更高却往往被许多人给忽略掉了。那么北宋朝廷的钱都花哪去了呢?这就要从北宋建国时期说起了。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最高军事长官)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了宋朝。由于赵匡胤自己是通过兵变夺权起家,因此他生平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别人会以他为榜样,夺取他老赵家的江山。为了杜绝权力过度集中在个别大臣手中造成的隐患,赵匡胤设计了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比如北宋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是“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前者有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管军队;后者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通过“兵”与“权”的分离,基本杜绝了武将集团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当然,类似的相互制衡体制在整个北宋官僚体系中随处可见,并不仅仅局限于军队中。

赵匡胤设计的这套制度对维护中央集权来说有很明显的好处,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原本一个部门可以搞定的事情现在要分工给多个部门协同处理,这样就造成办事人员大量增加,办事效率又随之降低。北宋冗官问题产生的根源便在于此。

此外,北宋皇帝为了笼络与他共治天下的士大夫阶层,给予他们各种优厚福利。比如官员只要不犯错,干满三年就能获得一次晋升。于是大宋官场变得越来越佛系,因为干事就有可能出错,不干事则绝对不会出错。在高福利的豢养下,北宋官僚系统愈发臃肿,冗官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朝廷每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要花在这些大宋公务员身上。

除了冗官之外,第二个造成北宋朝廷花钱如流水的问题是冗兵。北宋军队总体战斗力很渣是世人所公认的,可是北宋军队虽不经打,但规模却很庞大。懂军事的人都知道,兵贵精不贵多,北宋朝廷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养这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兵油子呢?其实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虽然北宋从官方到民间总体都比较富庶,但穷到吃不起饭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古代社会不像现代社会那么完善,有时候一场灾难下来,整个地方的民生、经济就彻底崩溃了。百姓吃不上饭就难免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打家劫舍还是小事,最令统治者担忧的就是集体组织起来对抗朝廷。因此,北宋统治者选择了将那些吃不上饭的成年男子,以及在社会上游荡的盲流都吸收到军队系统中。如此一来,朝廷虽然要多花许多钱供养军队,但却能有效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个造成北宋朝廷支出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冗费,其实冗费的根源也是由冗官、冗兵引起的。因为北宋朝廷豢养了太多没用的官吏和大兵,又设立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机构,结果各种千奇百怪的花费就随之产生。从机构到个人,个个都变着法想从朝廷手里捞好处。比如一些原本花一百两银子就能办成的事情,结果由于机构和个人争相从中获利,最终花费往往是原本金额的许多倍。一些没什么油水的事情,则是人人都避之不及,谁都不愿干,反而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合称“三冗”。这是北宋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稳定而造成的制度缺陷,也是最终导致北宋朝廷入不敷出,财政上捉襟见肘的问题根源。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