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重生,这里面究竟都有什么学问?

青铜器缺胳膊断腿怎么办?焊它!

玉器颜色缺失怎么办?调它!

漆木器有水怎么办?脱它!

纺织品四分五裂怎么办?托它!

看了前几日袁姗姗在综艺节目中对文物的表现,想必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也是有苦说不出,文物修复可不是你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随便粘粘补补就好了,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视频截图

毫不夸张地说,文物修复师能用一双手“化腐朽为神奇”,让文物重生;也能凭一己之力让文物“非正常死亡”。那么,你有没有好奇,面对一个“老态龙钟”乃至“面目全非”的文物,修复师们到底有哪些“鬼斧神工”的做法?

来,带你开开眼!

缺“胳膊”断“腿”的青铜器——锡焊法

青铜器在地下待久了,难免被腐蚀、生锈。有时腐蚀严重了,这个地方“啪”——断了,那个地方“咔”——裂了。哎呦呦,可疼死我了。

不过青铜器们莫怕,作为文物修复师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自有妙招——锡焊法。

锡焊,字面意思是用锡焊接。锡可算是金属界的银白色“糖稀”,有良好的低熔点性质,常常被用来做金属之间的“黏合剂”。

下面这件宝贝是出土于山东滕州的“青铜觚”,是西周时期的骨灰级“酒鬼”拿用盛酒的。只可惜啊,如图所见,因为腐蚀的关系,它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从中腰处断为了两部分。

青铜觚修复前。图片来源:文物春秋

嘿嘿,锡焊法闪亮登场——

1. 文物修复师把电烙铁加热到烫烫烫的300℃~500℃,同时在电烙铁刃部两面挂上锡。锡在接触电烙铁高温的一瞬间熔化为液态锡。

2. 再将电烙铁置于青铜觚断口处事先选好的几处焊口点,液态锡就像糖稀流进山楂的缺口(就是冰糖葫芦要给山楂去核留下的缺口)那样,通过焊口注满断口。

3. 等温度降到约230℃,液态锡开始凝固,青铜觚锡就黏合在一起了。

不过需要注意,焊口的选择可要慎重,那些有铭文、花纹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方须尽量避开。就拿这个青铜觚来说,断口处正好有四片蕉叶纹,所以选择从蕉叶纹之间的缝隙中下手。

青铜觚修复后。图片来源:文物春秋

“颜值”受损的玉器——调色法

玉器永远是文物界炙手可热的宠儿,其惊艳的“颜值”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玉一旦碎裂或残缺,要给它安“假肢”——寻找补配材料并不难,但关键是如何能复原这块缺失部分的原色。哎呀呀,本玉最重要的脸啊!!!让我怎么见人……

别着急,咱们的古玉器修复专家出招了——调色修复法。比如,一块玉缺失了一部分,你找到适合的补配材料后,从颜色方面要大致考虑以下几点:

1. 判断整个玉器的冷暖色

下面这件明代的“白玉龙兽字带盖执壶”,很明显,整体大致呈黄褐色,即暖色调。我们变据此来调制暖色调补配材料。

白玉龙兽字带盖执壶修复前后对比。图片来源:文物鉴定与欣赏

注意,我们调的色永远是比实际浅,称“可逆色”。这样如果淡了还可以找色加深,但一开始调深就不行了,这可不是美图秀秀。

2. 判断局部玉器的颜色搭配方式

细看,这壶并非通体黄褐色,也有浅白色,而且这两种颜色在壶上也各有浓淡。这就要用类似画水墨画时的技法,使这两种颜色实现各自由浓到淡的自然渐变。

所以说,玉器修复师没准儿也是半个国画专家…..

3. 上釉以护之,抛光以明之

按上述配色修补好玉器,在给其穿上一层“衣服”——无色玻璃制薄膜,即“釉”,以保护色彩。

如果有不平整的地方,会使玉的光泽度差,所以还需要抛光,和你用指甲钳剪完手指甲,用背面的纹路磨平整一个道理......

拒绝“潮”的漆木器——脱水法

啥,拒绝“潮”不就out了吗?可笑,木质材料怕水呗!

为给漆、木器防潮脱水,各种方法脱水方法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简单粗暴的是——直接干燥法。但是这种方式对木器宝宝们伤害太大了——机械强度极佳的竹木漆器太少了,容易发生断裂,给考古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你家有没有被水泡过后干裂了的桌椅板凳?对,细品吧)

PEG又叫聚乙二醇(C2nH4n+2On+1),化学式虽然很糟心,但我们一眼就看见了OH这种亲水基团,因此PEG具有一定吸水性,这就衍生出PEG脱水法。信阳长台关楚墓发现的一些漆木器就是用该法脱水的。

但是,PEG有个bug,如果一件已经“灌了个水饱”的漆木器保存完好、没有明显裂隙,一般的PEG材料是“钻”不进去的,分子量2000以上的“大胖胖”还想学雷老五(武林外传里会锁骨大法的盗墓贼)?

相比PEG,同样有亲水基团的乙二醛(C2H2O2)就袖珍多了,分子量只有50多,用它来给一般保存完好的漆木器脱水也不在话下。著名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部分漆木器,用的就是乙二醛脱水法。

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彩绘木方壶。图片来源:中原文物

“弱不禁风”的纺织品——衬托法

纺织品文物更愁人,这些古代丝、棉、毛、麻等一个赛一个“事儿妈”。

它们偏爱“寒冷”,夏季适宜温度竟不能超过25℃。

它们不喜欢湿,你当然知道衣服受潮的后果。但也不像现在的衣服喜欢太干,过干会导致干裂、脆化。

更奇葩的是,它们还不喜欢被“曝光”,不喜欢被“拍照”。小虫子当然是它们更讨厌的东西。

但是,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古代纺织品出现了损伤,比如,一个完整的纺织品碎成了一堆“破布”,咋整呢?托起来!下面介绍两种“托法”。

1. 丝网膜托衬

用单根蚕丝,横横竖竖地摆好做成不同规格的格网(传说中的“横也丝来竖也丝”),相当于一个柔软的“骨架”,然后依据纺织品碎片的纹路判断哪块和哪块应该拼接在一起,粘在柔软的“骨架”上。

2. 裱托

裱托和丝网膜托有点类似,也是得先像拼拼图一样,将丝织品碎片拼好。但是拼好后不是粘在丝线网格,而是粘在装裱书画的卷轴。卷轴当然是比丝网更坚固的“骨架”,但缺点是不透明,无法观察丝织品的背面。

左图:修复前的《绢地星宿图》;右图:用裱托法修复的宋代丝织品《绢地星宿图》局部。

图片来源:苏州新闻

以上介绍的只是各类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亮点部分,一件文物的修复具体过程是很复杂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是国际上通行的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原则。同时,我们要感谢修复师的巧手,才让“千疮百孔”的文物重新回放历史。

END

参考文献:

李晓东. 文物学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王琪琳,2015. 试论青铜器修复中的焊接工艺——以山东滕州前掌大青铜觚(M11∶72)为例 [J]. 文物春秋(12)

申翔鹏,2018. 玉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全色与雕刻技法 [J]. 文物鉴定与欣赏(6)

方北松等,2008. 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2)

作者: 殷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