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自大不列颠空战以来,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英国皇家空军,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抵住了德军一次次猛烈的进攻,始终掌握着本土上空的制空权,迫使德国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一再推迟,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有意思的是,英国空军将每年的9月15日,作为“不列颠战役纪念日”,既不是7月10日的开战日,又不是首次轰炸柏林,并彻底改变战局走向的8月25日,难道这一天有什么更特殊的纪念意义?要想了解这段历史,还要从德军轰炸伦敦说起。
英国皇家空军主动进攻,德军执行“海狮计划”越来越渺茫。
德军误炸伦敦事件,丘吉尔大做文章,大动干戈地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夜袭,而且一连就是3天。彻底激怒了德国人,将与英国皇家空军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改为重点对伦敦进行轰炸,这让鏖战一个多月的皇家空军,有了难得的休整机会。
但伦敦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上千架次德军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将一枚枚燃烧弹和炸弹投向伦敦,建筑物被毁,人员伤亡惨重。也就是说,德军依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丘吉尔必须想办法,改变当前不利的态势。
首先,德军的轰炸规模越来越大,尽管挽救了英国皇家空军,但危险并没有消失。对德军“海狮计划”的准备进行破坏,将战事引向德军一方,是一个很好的化解方法。特别是轰炸德军登陆部队的集结地——安特卫普港,破坏对方的登陆准备。
其次,在丘吉尔看来,越是最危险的时候,更要主动进攻。以猛烈的轰炸不仅破坏德军的登陆准备,更能显示英国皇家空军的强大,以及英国坚决战斗到底的决心,从而使德国人忌惮英军的实力,迫使其推迟或放弃“海狮计划”。
更重要的是,减轻英国本土防御的压力。对法国沿岸的德军军事设施,以及登陆船只进行不间断轰炸,将战火引向德军一方,不仅可以打击德军的嚣张气焰,而且吸引更多的德军战斗机用来保卫法国沿岸,无形之中支援了伦敦的防御。
在伦敦遭遇轰炸的同时,每天晚上,英国轰炸机部队携带最大限量的炸弹,近距离对安特卫普等港口进行轰炸,整个法国沿岸火光冲天。在两周的持续轰炸中,德国登陆的船只被击沉12%,德国上下对登陆英国的信心渐渐丧失。
恼羞成怒的戈林,决定对伦敦进行决定性轰炸。
1940年9月15日,已经对伦敦进行了一周的狂轰乱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对轰炸效果十分满意。在他看来,伦敦民众的伤亡越大,要求政府讲和的愿望就会越强烈,他甚至一再保证,“海狮计划”不用执行,由空军就可以把英国制服。
但部队的损失和部下不断的抱怨,还是让他忧心忡忡。轰炸机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战斗机只能制空20分钟,就因没油必须返回。更令人沮丧的是,英国战斗机似乎越打越多,战术手段更加彪悍,让空军上下对未来能否取得胜利充满怀疑。
作为帝国元帅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骚满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组织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准备“倾巢而出”,一举击垮对方斗志,彻底解决英国问题。或者说,对英军实力进行最后一次试探,他已经有了放弃的打算。
此时的德国空军早没有了开战初期的“意气风发”。轰炸机损失过半,战斗机也损失惨重,而且也面临着飞行员不够用的局面。说白了,戈林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轰炸,就是决定性的“空中决斗”,要么在战斗中取得胜利,要么彻底放弃。
英军也在积极地应对,道丁一边将各地的高炮部队抽调到伦敦,加强防空;一边将战斗机中队部署在多弗尔海峡一线,并一改“小而散”的阻击模式,将几百架“飓风”和“喷火”战斗机组成大编队,对德军机群进行“决战式”的阻击。
这一天,德军200架轰炸机在600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杀气腾腾地向伦敦扑去。道丁命令300多架战机升空迎敌。两支庞大的机群在伦敦以南上空遭遇,英军飞行员没等占据有利位势,就“一股脑”地冲击对方机群,对着德军轰炸机猛烈开火。
双方可以说是杀红了眼,伦敦上空接连二三地有飞机冒着黑烟坠落。英军防空指挥部里,丘吉尔和道丁等人,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英军的最后一架战斗机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说,英国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全力以赴。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