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对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不同的马匹也能对骑兵的战斗方式产生影响。轻骑兵和重骑兵是古代骑兵战术史上的两种重要形式,就其特点而一言,各有优劣,难分轩轻,都曾创造过夺目的辉煌。重装骑兵对马的负重能力和爆发力要求比较高。
对重骑兵而言,在战场上面对面地实施大规模集团冲击是其主要战术。用重铠厚甲武装起来的重骑兵,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步兵组成的人力防线很难抵挡。金朝曾盛极一时的拐子马就是重装骑兵,据《宋史》一记载:“兀术有劲军,皆重恺,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 “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第,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
可见重骑兵连人带马皆着重甲,专以攻坚作战。而对轻骑兵来说,机动能力是其最主要的优势,机动性配合弓箭的远距离杀伤才是其主要战术手段。因此,轻骑兵一般都是精于骑射,弓马娴熟。这就要求马匹长于奔袭,具有良好的耐力,蒙古马正适合这种要求。二者的结合对蒙古人的骑兵战术影响深远。因此,蒙古骑兵采用的战术是长途奔袭、伏击、袭击等突袭战术,而尽量避开面冲击、集团冲击等需要马匹高度爆发力的战术。
这种战术要求对蒙古人的后勤补给方式有着深远影响。长途奔袭必然使骑兵不能携带过多干粮和物资,轻装简从是最基本的保养马力的要求。因此在屯田、设置军需供应站这种汉地因素补给措施被蒙古人接受以前,以战养战,随时随路取粮于敌,成为其主要的补给方式,也即是蒙古因素的“马背后勤”补给方式。
蒙古帝国作为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极为重视骑兵建设,因此必然重视马政。《元史》论及马政言到:“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有之,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自古以来北方民族屡屡南侵中原,都恃其为天生的骑兵,而采用独特骑兵战术的蒙古骑兵在与中原军队作战中占据着先天的优势。蒙古大军东征西讨,每名士兵要带一匹或多匹从马,马匹来源是个大问题。按早期蒙古国制度,士兵皆自备马匹鞍具,成吉思汗的护卫队成员都是从其原居地准备好所骑的马和必需物品前来,所需之物,应从其所属千户、百户征给。国家不涉及拨发,同时,战争期间可就地抢掠敌方马匹补充,这也是蒙古早期社会和蒙古国时期的一种普遍方式。
日本学者江上波夫提出:骑马战术的出现,不仅是战争史上划时代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骑马战术的出现,人类的历史将变得非常不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异,草原游牧生产方式下的骑马民族总要作定期的迁移,如遇上天灾人祸,这种迁移就会超出往常的固定范围,而牵涉到更广更远的区域,甚至常常会和温暖地区的农耕民族发生战争,争夺资源。尽管游牧民族长期迁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削弱,相反,迁移使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宽,闯劲变得更足,体现了他们特有的坚韧性。骑马民族的精神:迁徙不定中体现出来的坚韧性。
参考资料
【1】《黑鞑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