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由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都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运动形成了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震级大的地震往往能给人类造成惨重的损失。如果能在地震前做出精确预报,毫无疑问会大大减轻人们的损失。据史料加载,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据传可以监测地震的时间和方位。公元138年,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但当时洛阳没有感到震动,很多人质疑这台仪器不准。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大地震,朝廷内外“皆服其妙”。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是地震研究中的一次里程碑。尽管地动仪能够感知地震,但是对于地震的原因,古人一无所知。
到了现代,魏格纳提出的板块学说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并认可,而探测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地球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们发现,地球的地壳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发生挤压时,岩石层中应力不断积聚,当应力超过一定临界值,岩层就会破裂、错动,从而形成地震。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约占全球地震90%以上。
除了构造地震之外,还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以及诱发地震等。但是构造地震是科学家的主要关注对象:作为破坏力最强的一类地震,构造性地震也是最难预报的一类地震。
尽管现在遍布全球的地震检测网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监测到地震的精确地点,震级以及震源深度等关键信息。但是,地震的预报一直没有解决。
众多报道提到地震发生之前的前兆,包括地震前的一系列小震活动,大地形变,地磁场异常,电离层异常,大气异常,井水冒泡,动物行为异常,出现地光,地声等等。其中的很多也得到了学者的证实。
发生于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正是通过种种地震前兆的分析进行了预报,避免了很多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然而,这次预报似乎成为一个孤立的案例,在之后发生的地震,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没有成功地预测。这是为什么?答案仍在地震前兆上。众所周知,很多地震前都有上述提到的那些地震前兆,但是,是否出现了上述地震前兆,就一定意味着大地震?答案是否定的。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与翟明国院士指出,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岩石应力监测装置,有时候,岩石层中应力突然出现异常,但是之后并没有发生地震,而是逐渐恢复正常。可以想象,当板块受到挤压,其中积蓄能量,这些能量有的时候突然释放出来,形成地震,有的时候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缓慢释放,这样就不会有地震发生,至于能量什么时候会突然释放,目前的科学,还无法对此进行预测。
作者:龚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