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宗教为何有不同的节日?

从年节转看宗教“万花筒”

土耳其穆斯林在法齐赫清真寺进行开斋节祈祷

走在印尼的乡间小路,常看到路边一栏一栏的木栅。到了8月左右,栅栏内就开始闹腾起来。十来只山羊被关在栅栏内,圈不住的就被绳子系着细细的脖子。

对一个都市土包子来说,眼前突然出现这么多可爱的四脚生物,自然觉得十分惊奇,便三步化两步去找印尼朋友问个究竟:“为什么外面有这么多羊?”印尼朋友笑着回应:“你看它们是不是在哭?过几天它们都会被宰掉哦。”

我算算日子,才想起隔周就是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先知易卜拉欣接受安拉的旨意,欲将自己的儿子献祭,然而安拉在感受到易卜拉欣的虔敬之后,便以一只羔羊代替了他的儿子。

对于当代穆斯林来说,古尔邦节是等同于“小过年”的大日子,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屠宰羊、牛或骆驼,并分送给亲友与穷人,实践奉献与共享的精神。

过节不过年

在穆斯林的世界里,“小过年”是伊斯兰历12月1日的“古尔邦节”,“大过年”则是伊斯兰历10月1日的“开斋节”。若切换到公历,前者落在7、8月间,后者则是5、6月间。就时间而言其实无关“过年”,但就氛围与文化意义,确实和“过年”没有差别。

对穆斯林来说,迎来欢庆的时刻是需要经过“挑战”的。“开斋”意味着“斋戒月”的结束,换句话说,得先“戒”再“开”。在开斋节前的一个月,穆斯林都不能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饮食,只能在太阳还未升起前吃好饭,下一次再有东西经过喉咙,已是太阳下山之际。穆斯林将控制欲望的实践,作为一种“修行”,整月浸沐在宗教之中,净化身心、领略旨意。

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家家户户会备好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点心,在乡间的屋子甚至会敞开大门,随时欢迎来访的亲友。离乡背井的穆斯林也会返乡,与亲朋好友团圆、互串门子,此时洋溢的气息就如同华人过春节。

不过,他们不是说“新年快乐”,而是互道“开斋节快乐”;也不说“恭喜发财”,而是更谦逊地对彼此说一句“請原谅我过去一年的过错”。

在印尼,不论你信仰何种宗教,在开斋节与古尔邦节这两天,都会受到穆斯林的款待。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印尼朋友告诉我,即便他们并不庆祝开斋节,但在那一天仍会到穆斯林亲友家中拜访,感受穆斯林过节的氛围;在古尔邦节那天也一样,宰完牲畜,穆斯林便会开始分送给其他家户,这个环节,也不会漏掉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家。

在世界各地,其实有很多宗教节日和开斋节一样,并非“过年”的日子,却带有“过年”的盛大意涵。“圣诞节”亦是一例,虽然《圣经》中并没提到耶稣的诞生日,人们只是借12月25日古罗马的农神节来庆祝耶稣诞生,这一天也显然尚未“过年”,但却无碍它在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中“过年”的地位。

印尼宰牲节前,一位养殖户将他的羊送到市场上卖

在穆斯林的世界里,“小过年”是“古尔邦节”,“大过年”则是“开斋节”。

圣诞节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习俗,其中最通俗的不外乎:立圣诞树、挂圣诞袜、送圣诞礼、吃圣诞大餐、扮圣诞老人等,但具体如何过节,在各地有些微的“在地化”差异。同样,许多人即使不是基督教徒,也会随着氛围一起过节。

在英国,圣诞大餐后会和邻座的人一起玩“圣诞拉炮”;在意大利,所有人被要求穿新的花内裤;在墨西哥,家庭内会用萝卜刻出耶稣降生的场景来比赛;在菲律宾,平安夜的午夜弥撒几乎是必定行程;正值盛夏的澳洲,人们喜欢到森林里野餐、烤肉,在大自然中过圣诞;在日本,过圣诞的方式之一是吃肯德基……最有趣的,可能是瑞典人在圣诞节前夕的下午3时,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唐老鸭节目。

此节非彼节

不过,同属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的东正教,并不在公历的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东正教的圣诞节“目前”是在每年的1月7日,因为东正教采用的历法并非公历,而是“儒略历”。

以东正教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与东欧地区,目前最主要的中心是在俄罗斯。俄罗斯虽然将1月1日定为法定新年,但通常一直到1月8日都是年假,以庆祝新年、迎接圣诞节。

在新年的前一晚,俄罗斯人会与亲友享用盛大的餐宴—有各种肉类、馅饼、色拉与香槟—并在晚餐时唱歌、跳舞与游戏。这让1月6日的平安夜,显得特别节制。

1月6日那天,为了能用沉静、尊敬的心绪来过节,东正教徒不只会禁食到星星现身之时,开了斋也不能吃肉。虔诚的东正教徒甚至会在圣诞节前40天就开始行斋戒。

平安夜的晚上,俄罗斯人通常会吃一种叫“kutya”的食物。它是由小麦粒、罂粟种子、核桃、葡萄干等加上蜂蜜形成的“蜜粥”,而且餐桌上的人都用同一个碗,象征团结的精神。在平安夜晚餐后,许多家庭会相伴去教堂参加子夜弥撒,用虔敬的心情跨入圣诞节。

基督教虽然承袭自犹太教,但对犹太教徒来说,基督教的节庆与他们无关,他们也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指上帝选中拯救世人的救世主),所以犹太教徒并不过圣诞节。犹太教使用的是历史更为久远的“希伯来历”(又称“犹太历”),它又被分成“寺历”和“民历”,差别在于以哪一个月为“正月”。

目前以色列采用“民历”作为国历,这是顺应农期的计法,即以收获季节的提斯利月(公历9、10月间)为一年的开始,有别于“寺历”以先人“出埃及”的月份尼散月(公历3、4月间)起算。

所以,犹太民历的正月初一是以色列的新年,人们会在这天互道“shana tova(新年快乐)”。這天却是寺历的七月初一,刚好是“吹角节”,源自上帝对摩西的谕示:“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吹角作纪念,当有圣会。”

在约旦河西岸,撒玛利亚人在村庄里筹备宰牲仪式,庆祝犹太教逾越节

逾越节不只纪念“救赎”,也有“新的开始”的意涵。

传统上,犹太教徒庆祝民历新年的方式,就是吹号角、到会堂聚会。吹号角的意义是为了撼动人心,有的会堂聚会时甚至会吹到100下,让会众省察自身的过错、悔改。这也预告了10天后赎罪日的到来,要以敬畏之心度过这段时期。

除了吹角节之外,还有另一个形似“过年”的盛会,也就是希伯来历尼散月14日的“逾越节”,纪念的是上帝降灾于埃及时,越过了当时为奴的犹太人。这一天通常落在公历的3、4月间,因为是寺历的正月,而且也是摩西高举双手切分红海,带领犹太人脱离奴役、前往应许之地的时刻,所以逾越节不只纪念“救赎”,也有“新的开始”的意涵。

逾越节的庆祝长达8天。在这8天当中,犹太教徒吃的是祖先离开埃及时所携带的无酵饼(matza)、象征祖先经历磨难的苦菜,以及羊肉。因为上帝向犹太人说,只要他在门上看见羊血,便会越过这户人家,不降灾于其上。于是,犹太人在灾难降临的那个晚上,宰了羊,将羊血洒在门上,并食用羊肉,为隔天“出埃及”做准备。

何以纪年,何以为节

不同的宗教,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信仰实践,有的显而易见具有相似性,有的看似毫不相关却共享相同的精神。即便是同样一种宗教、同一个节日,也可能因为历史、当地文化的差异,而发展出大异其趣的纪念方式。

以佛教来说,至少就分成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两个分支。两者皆以“佛诞日”作为“佛历”的新年,但是大乘佛教将佛诞日定在农历4月15日,又称为“浴佛节”;南传佛教则将佛诞日定于农历4月8日,并称为“卫塞节”。

“浴佛”的传统,来自佛陀诞生时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佛降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预示了在人间的最后一轮受身,即将成佛。随后,即有水从天落下,沐在悉达多太子身上。

印尼,佛教徒在婆罗浮屠寺放飞天灯,庆祝佛诞日“卫塞节”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地,采取了相对内敛的“浴佛”仪式。他们在佛诞日那天举办法会、诵经,并以净水泼浴佛像,达到自身的净化。

而主要分布于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地的南传佛教,则是在原本的浴佛仪式之上,发展出了著名的“泼水节”。虽然意涵仍是以水作为祝福、洗净晦气,但过节气氛显得更为欢快、活泼,甚至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共襄盛举。

但若在印尼,南传佛教徒可能会选择到日惹附近的婆罗浮屠遗迹,参加庄严的卫塞节仪式。卫塞节的几日前,信众会先在附近的门杜寺烧香,然后带着火种、圣水和灵符走到婆罗浮屠,置于主祭坛上。在卫塞节当天,拜佛的人们会绕着偌大的婆罗浮屠行走,进行祈祷的仪式,最后的高潮则是将千盏明灯升空,象征着对宇宙的启发。

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只过不同的年、不同的节,有时候也因为采用不同历法,而过着不同的“日子”。

一历一世界,一节一天堂。每种历法都是一个世界观:儒略历与格里历(即公历,在儒略历基础上改良而成)元年都是以耶稣诞生那年为始;希伯来历以创世纪为元年;伊斯兰历从先知穆罕默德自麦加到麦地那那年起算;佛历则是以佛陀涅盘那年为纪,因而称为“佛灭纪元”。

纪年、节庆,都是在历史中被人们锤炼出的精神造物,揭示了不同信仰如何看待这个世间,以及外在世界和芸芸众生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也都在这些庆祝与仪式中,再造了对自身、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

透过这些各异的年节,也许我们能在不同文化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一条多元共存的线索。

作者:卡真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