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形象之变
动画片《罗小黑战记》为啥那么火?我想很大原因是,主人公是一只猫。毕竟,撸猫时代,不能不火。
随着单身社会的到来,晒猫远比晒娃疯狂。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宠物猫的数量是6700万只。所以,有多少“猫主子”,背后就有多少“铲屎官”和“英雄老母亲”。商家的鼻子就更灵敏了,“云吸猫”“猫爪杯”等有关猫的产品接连推出,故宫的猫比皇上妃子还能带货。
猫究竟有多可爱,随便举些例子就知道了。
影视作品中大名鼎鼎的有加菲猫、汤姆猫、机器猫,科学界有“薛定谔的猫”。甚至在2019年8月21日,中国首只克隆猫—经代孕猫自然分娩的英国短毛猫“大蒜”迎来满月,备受关注。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猫通过各种形象出现于大众眼帘。那么,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是哪些猫呢?
机警灵巧的“黑猫警长”
中华田园猫,就是中国猫,非常讨喜。它讨喜的原因中,中国人口多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莫过于,中华田园猫机警、灵巧、侠肝义胆,其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就是动画片中的“黑猫警长”。
“迎猫,以其食田鼠也。”《礼记》中寥寥几个字,就道出了猫在中国存在的现实功用。中国文化多是直线条,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所以黑猫警长绝不会像来自美国的猫汤姆那样,和老鼠杰瑞唧唧歪歪。
民间也一样,人们被灌输的猫的定位,也脱离不开这种“猫鼠对立”的观念,正如那首童谣所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还可以观察到,在中国的成语中,诸多贬义词,比如猪狗不如、鼠目寸光、贼眉鼠眼、獐头鼠目等,几乎没有关于猫的。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狸猫换太子》以及《七侠五义》中的“御猫”展昭外,似乎再也没有了这小家伙的立足之地了。比如,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命名了一堆“动物好汉”,如“白日鼠”白胜、“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矮脚虎”王英,却无一位以猫命名的,实在匪夷所思。
时至今日,原先对猫固有的观念悄然转变。如《罗小黑战记》中罗小黑的猫妖角色,也体现了当代人对“猫伴”的需求。
但总体看来,《罗小黑战记》这种“温暖炙热、治愈人心”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越看越觉得是受了日本动画的影响。
从“妖”到“萌”的日本猫
唐朝,遣唐使从中国把猫带回日本后,爱猫宠猫的风气就此风靡岛国。
招财猫也开始传播开来。作为日本传统猫型偶像摆设,招财猫被视为一种招财招福的吉祥物,现已风靡整个东亚。
随着日本动画享誉世界,其中对猫的刻画、塑造也深入人心。如动画片《花仙子》的主人公—伦伦·弗劳沃,就带着一只会说话的雌猫卡托(Cato)。
在节奏快、压力大的日本社会,甭管是1974年创造的Hello Kitty猫,还是在1979年出现的机器猫(即哆啦A梦),这些“萌系”猫们,绝对让人过目不忘。此外,还有《甜甜私房猫》(又称《起司猫》)中的灰白相间、虎斑条纹的小起,足以把人的心萌化。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画中还出现了很多猫妖的形象。这要追溯到镰仓时代之前。
那时,日本的猫咪还没有很多“流言蜚语”。平安时代的猫,多出现在描写贵族生活的著作中,如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黑猫警长绝不会像来自美国的猫汤姆那样,和老鼠杰瑞唧唧歪歪。
到了鐮仓时代、江户时代,猫就摇身一变了,成为妖怪、妖精上线。但彼时的“猫妖”“猫怪”,更多充满了恐怖、神秘气息,鲜有今天的治愈系之风。就像《猫汤》,其阴郁、残忍、暗黑、充满戾气的画风,含沙射影,间或杂拌着西方一些黑童谣的叙事方式,既压抑又惊悚,让人仿佛在看一部儿童版的恐怖片。
《猫和老鼠》《甜甜私房猫》《猫在巴黎》《猫汤》
时至今日,日本猫在银幕荧屏的形象,又来了个“反向弯路”—取“妖”而代之的“萌”系,大行其道。
其中的代表,有宫崎骏的《龙猫》。这只大腹便便、沉默寡言的龙猫甫一亮相,便以乐观开朗、温顺善良且有着精灵般的魔力,俘获了无数孩子乃至成人的心。其“后辈”罗小黑也一样,它置身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小清新的乡野田园风光里,且片中不乏各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不同的是,《龙猫》在幽默的加分项上不如后者。在《罗小黑战记》中出现的手机支付、“千里传音器”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梗”,让人忍俊不禁。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主题都透着对大自然的呵护,对人类贪得无厌、破坏生态的警告。
在诸多小动物中,宫崎骏似乎特别爱猫,光是以猫命名的动画片,除了《龙猫》,还有《百变狸猫》《猫的报恩》。至于为什么这么拍,宫崎骏说:“我想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活下去。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欧美猫:谐星智慧无厘头
我从小就养猫,发现猫真的如人:小时候活泼淘气,长大就沉静世故。大多时候独来独往,一副见怪不怪、波澜不惊的“熟猫”范儿。
法国的欧盟部长给自己的猫取名为“英国脱欧”。
不过,在过去的西方,猫不仅不是受欢迎的动物,一度还被视为女巫的化身。在美国经典动画片《非凡的公主希瑞》里,就有一个能变为猫的女反派卡特拉。她是霍达克的手下,专门和主人公希瑞作对。
但在另一些动画片中,猫将“不猫”,它们似乎永远都长不大。所以,我们如今所见的欧美动画中的猫,大多是个“谐星”,其中代表当属加菲猫。“吃饭、睡觉、打欧迪”都是“开胃小菜”,更重要的是,这只自恋狂的猫一到“尖峰时刻”,往往就能出奇制胜,让人对其“爱爱爱不完”。
欧美动画中的“谐星”猫代表—加菲猫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只瘦得宛如纸片且处处受虐的汤姆猫。它就像《冰河世纪》里的那只松鼠,时刻不忘“搞对象”—“什么时候才能抓住杰瑞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迄今为止,这只汤姆猫已是位“八十老翁”了—1940年诞生在《猫和老鼠》中的汤姆,多才多艺,弹钢琴、游泳、开飞机一样都不少,如果再给其配枪、配“猫女郎”的话,简直与007无异。
此外,还有两部“猫片”不容错过,一是法国动画片《猫在巴黎》,一是《蓝精灵》。
《猫在巴黎》是一部融合了法国审美的、轻松幽默的2D卡通片。其手绘本的画风,无处不在的温馨情感,猫和大盗的默契配合,猫对女孩的喜欢、忠诚,以及超多的詼谐手法,令每一个紧张情节总能处在轻松的法兰西幽默氛围中。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美国风格的“猫片”。
《蓝精灵》,出品于1981年,它源于比利时漫画,在由美国出品的“巨”集(共421集)里,除了一个个可爱活泼的蓝精灵,还有一个邪恶的魔法师格格巫及他的坏猫阿兹。
如今在西方的现实生活中,猫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岛的家被改成了故居博物馆,其门票收入全充当了当地猫咪的生活费,似乎也是为了延续这位作家的爱猫之情。
据传,法国的欧盟部长给自己的猫取名为“英国脱欧”。因为关着门的时候,猫吵着要出去,给它开门又不动了。
去年,满大街的少男少女更是聚在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似乎谁不爱猫,谁就是政治不正确。我直接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都有“猫病”?
说起这个“猫病”,我想起前不久,我家小孩的同学的妈妈讲述的一个故事。她去山西旅游时,不小心被民宿老板喂养的未满月的猫抓伤了。出于医生的职业性敏感,她索要房东电话,并请对方务必留意:十日之内小猫会不会死掉。她的担心是,如果死掉,则可能携带狂犬病毒,那么自己就要打狂犬病疫苗了。房东却不明就里,满腹狐疑地发问:你是不是有啥病,担心传染给猫?
作者:蔡运磊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