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夜经济的是什么?

一夜鱼龙舞

在疫情可控之后,成都总计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让10万人就业。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突然之间人们发现很多商铺都延长了营业时间,从疫情中的八点下班,变成了十点甚至十二点关店。

夜经济这朵花,在夜幕低垂时悄然绽放。混合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万家灯火,华灯初上之时,白日里GDP雄冠西部的成都就突然变回了锦官城。

夜经济之美

上海以前有一块地方叫彭浦,鼎盛时号称“彭浦南京路”,因为晚上的热闹程度堪比名噪全国的南京路步行街。

那里有吃有玩,商贩们从晚上九点左右陆续出现,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才慢慢散去。半夜十一二点是最好的时间,可以左手拿着一把炸串,右手拿着奶茶,一路逛一路吃喝,五十块钱就能让我们三四个兄弟大饱口福。

没有logo的耳机,印着巨大logo的T恤,质量一般,但胜在便宜。讨价还价,比比试试,有情侣嬉笑打闹,也有微醺的陌路人引吭高歌。

昏黄灯光下的彭浦,俨然是钢铁魔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我想很多人的家乡都有过类似的夜间经济体,他们可能是夜市,可能是游园会,可能是灯会庙会,可能是通宵营业的商场,可能是酒吧一条街,也可能是任何一种呈现形式。

最后一次逛夜市是在泰国清迈。

那里的夜间娱乐消费产业非常发达,面积极大,走马观花逛完也要至少三四个小时。小商贩们亢奋又疲惫的脸上带着汗珠,黝黑的胳膊随着带跑马灯的大音响挥舞。玻璃罩反射出街边的霓虹灯,里面是各种我叫不上名的泰式小吃。水缸里有活挑活选现做现卖的海鲜河鲜,还有十块钱的防晒霜,一看就知道是产自义乌的旅游纪念品,印着佛头或者大象的文化衫,手工皂,木雕,香料,甚至还有蜥蜴和我叫不上名的爬行动物。

从品类到价格都五花八门,一切全凭商贩的良心和游客砍价的功底。

当时觉得很美,感觉是另一种生活与生存的解决方式。

夜经济之殇

从很美的清迈回来以后,我食物中毒,上吐下泻。买回来准备送人的手工皂第二天就裂了,蓝色文化衫严重掉色,一身虚汗的我就像一个被大象碾压过的蓝精灵,在酒店里苟延残喘了三天。

没有任何人能为我的食物中毒负责,我也找不到手工皂和文化衫的卖家,因为对方死不承认那是他们店里的商品,其实我自己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他。

在彭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基本没有区别。

平心而论,在那种看上去很美的消费环境里,从市场管理者到摊贩到消费者,没有任何一方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作为消费者的我不安全。

用惯了微信支付的我已经不再具备当年的反扒能力,但在泰国必须用现金,随时要担心盗窃。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也没有任何售后服务可言,没凭没据没发票,小商贩完全可以不承认跟我做过交易。

小商贩也不安全。

一个会说中文的摊主跟我说,他们收摊的时间通常是凌晨三四点,疲惫至极还携带大量现金,并且因为推着车,没什么追赶能力,一旦遇到罪犯,基本只能破财消灾。

市场中曾经假币横行,尤其是对没有鉴别能力的外国人来说,收到和使用假币简直是家常便饭,最近几年管控严了些,但仍然经常遇到假钞。

摊主房东也不安全。

人员密度大,成分复杂,租用商铺的店主们卖的货来自哪里?货源是否安全?店内有没有违法犯罪行为,会不会连累房东和商场,很难判断。

更复杂的是,消防问题,疾病传播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小商贩的收入不透明,没有账本,除了交摊位费之外,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赚了多少钱,更不知道怎么缴税,而且这笔收入如何计入GDP?

记忆是会自我美化的,其实当时整个夜间经济生态链能否合理运转,几乎全看运气。而一旦出了事,就是大事。

我们现在说要发展夜经济。那么夜经济包括什么?

夜经济就是夜间经济体。包括的是各种商场,酒吧,书店,餐厅,便利店等等等等所有商业体的延长运营时间,增加夜间特色消费点,去促进产业链运转。

就像午间经济一样,有专供午间限定的套餐,商品,折扣,服务。在这个时间点内,消费者能够得到与其他时段不同的消费体验。

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是夜经济,彻夜长明的书店是夜经济,酒吧里晚上10点之后才有的鸡尾酒是夜经济,餐厅8点之后的宵夜套餐折扣也是夜经济。

世事如棋,落子无悔。一着不到处,满盘多是空。

夜经济的回归

正是因为这样,夜间的小店经济崛起了。他们的存在承载了消费者的新需求,加班过后的美好回忆。而十几二十年前那种杂乱不堪和污水横流,也要有新的方式去消匿。比如用更现代的管理方式,更科技化的移动支付手段和更完善的实名制店摊管理。

去年夏天,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夜间经济激活城市“FUN”生活》报告,报告证明在一线城市,以及以成杭重青为代表的新兴的准一线城市中,夜间经济正在飞速崛起。许多商场、餐厅、酒吧、电影院、书店等营业场所的夜间业绩持续增长。

年底,“夜经济”一词入选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从微信支付的相关数据来看,这个趋势更加明显。

由此看来,夜经济本身就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上海的安义夜巷,北京的南锣鼓巷,都已经逐渐开始进行夜间经营试水,效果颇丰。

夜间消费的本质,就是延长消费时间,扩大消费范围。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花钱。

既能够极大程度拉动经济基本盘,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进行消费,又能在涌现更多工作岗位的同时,降低创业门槛,提升区域客流。

所以传统实体线下门面,也会因此利好,而不是因此遭到冲击。

举个例子,在没有发展夜经济的时候,一家文创用品店可能只有周末和下班高峰有客流,而在引入夜消费概念后,整个商圈内的客流都因此而增加,文创店的生意是会因此而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毫无疑问是更好。

夜经济越发达,整体经济越发达。

去产能,促消费,强经济。

那风险是怎么消除的呢?

破局夜经济

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出乎意料的,一些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经常遭遇一些来自其他领域的降维打击。

比如黑摩的和共享单车,方便面和外卖软件,假币和移动支付。

微信支付与夜经济也是这样,所有传统夜间经济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微信支付普及以后,全都变得简单。

为什么是微信支付?

因为只有微信有这个规模的用户量。

12亿用户。

大家会用的支付软件可能很多,你可能有18种付费方案,但其中必然包括微信支付。因为你可能没有QQ,可能没有微博,可能没有信用卡,但你必然有微信。

在少即是多的年代,微信成了我们连接日常衣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于是在微信支付普及的今天,只要把手机拿在手里就基本告别了盗窃;通过微信支付记录,商家与我缔结了交易凭证,售后维权不用再打太极。

凌晨三四点下班的商铺店主不用再纠结是把当天的营业额锁在店里还是带回家,甚至不用再往返银行市场存入现钞,假币几近绝迹。

实名记录、流水清晰、交易金额一目了然,一切都有谱可查。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科技平权层面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它不论身份,不问空间,不谈年龄性别以及一切外在因素,任何人都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商业的数字化经营。

当很多人说“科技抛弃了一部分人”“数字时代对老年人不公平”的时候,微信覆盖了12亿用户。这个数字背后的意思就是,即使抛去极少部分有不止一个微信账号的人,微信也已经基本实现了适龄人群人手一个。

只要有微信,你就可以使用微信支付,能够扫码收付款。

是为科技平权。

对大多数人而言,微信支付的使用场景很单一。除了转账发红包付钱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对少数人来说,微信支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所谓的“少数人”,是活跃在微信支付生态内的5000多万中小微商家。他们是宏观经济的毛细血管,支撑起了这片广袤商海的每一次喜悦。

他们脆弱却强大,有无数人被他们照顾着,享受着他们带来的平凡生活。

在“微信支付到账xx元”的背后,这些小摊小店告别了怀揣现金往返银行,告别了算盘和心算,也告别了唱收唱付的习俗。

缩地成寸,似乎是神话小说中才有的设定。但对于这些小摊小店的经营者而言,微信支付所带来的便捷不亚于让人人都学会了这种法术。

2020《码上经济影响力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生态带来的码上经济规模达8.58万亿元,小程序全年创造8000亿交易额,微信支付个体商户与商家占全国79.4%。

截至5月31日,微信支付“小店”交易活跃度达到历史最大峰值,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微信支付生态内的全国小商家数环比增长2.36倍,全国小商家交易笔数环比增长5.1倍,其中成都市小商家交易笔数环比增长6倍,厦门市小商家交易笔数环比增长8.8倍。

小商家、个体经营者们能够通过微信群跟顾客互动,更快速收到商业情报,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比如卖花小贩可以在群里发自己今天进的新花照片,价格也在群内公开透明,谁想要,谁留言。他可以带着花去送货,然后不必找零,用微信红包收款。

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变革,让经济自身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普惠。

于是经济模式中许多难以解决的死结被快刀斩乱麻,十年前我们不得不舍弃的夜经济,重新成为可能。

暴雨倾盆,有人递给他们了一把伞。这把伞不能让雨过天晴,却给了他们在雨中继续做生意的能力。

烟火计划

前不久,微信支付宣布启动“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利用自身低门槛、低成本、快部署的特质,通过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物料营销支持等举措去推进小微商家的经营能力。

所谓抗风险,不过是让一切变得更简单,让杠杆一端的力量更强,更不易折断。

今时今日的夜间消费,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在技术变革后的夜经济,已经科技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

它会更规范,更安全,更简单。

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万里山河。

技术种下生机,小花小草在宽广的土地上野蛮生长。冲破泥土的束缚,直面暴雨骄阳。

这样,才有了通宵营业,有了小店,有了小商贩,小码姐,小码哥。

衡量一种经济模式,从不在有多少巨擘企业,天际线有多少广告牌,而是在于能否让每一个人都能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完成劳动跟价值的兑换,获得体面的人生。

武汉东一味牛肉粉,在疫情期间给医生免费送餐65天,总共10000碗;在深圳的科技公司楼下卖鲜花的93年小伙正在努力研究怎么让自己的微信群更活跃一些;跑腿小哥在微信群里接了网红臭豆腐的代购订单,网友正在隔空给为抗疫人员提供过免费“武汉拿铁”的Wakanda咖啡店下单……

不要只在乎那些巨人,海上生明月固然震撼人心,但汇聚成银河的从来不是月亮,而是千千万万颗遥远而渺小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