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贸易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1988年,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第一次站在世界舞台上向世人展示韩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就。

这届奥运会,改变了韩国的国运。

由于举办奥运会,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朝鲜半岛的南部——这个30年前还积贫积弱的小国。

韩国国内的反对党趁机搞改宪运动,组织百万人走上首尔街头抗议。韩国军政府在世界聚光灯下无法强制镇压,被迫接受宪改方案,采用总统直接选举制。

这是韩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主运动。金斗焕下台后,后来韩国第一位非军人总统金泳三执政,标志着韩国军政府的独裁统治被终结。

经济繁荣,政治进步,韩国借助汉城奥运会之契机,加速推进“北方外交”政策。

早在1980年代初,日益自信的韩国学者就提出,韩国可以效仿西德的“东方政策”,推行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维护朝鲜半岛稳定的“北方政策”。

1983年6月29日,韩国李范锡外长在国防大学发表“创造先进国家过程中的外交任务”的演讲时,第一次公开使用“北方政策”。他说:“今后,我们外交的最主要任务是推行北方政策,实现同苏联、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北方政策”是韩国在经济腾飞过程中,试图发展相对独立和灵活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完全听命于美国。

但是,就在李范锡发表讲话三个月后,苏联战斗机击落了韩国一家波音747客机,致使机上296名旅客全部身亡。两国关系中断,“北方外交”蒙上阴影。

不过,当时中美已建交4年。中美建交后,日本紧跟着与中国建交,韩国也渴望与中国建交。其实,早在中美建交之际,朴正熙就曾叮嘱韩国新驻法大使在赴任之前,要打开与中国的通道。

但是,当时出于中朝特殊关系的考虑,中方在外交上没有给对方太多回应。

当时一件后来改变东亚局势的大事就是,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韩国抛出橄榄枝后,中国绕道香港出口了一些无烟煤给韩国,开启了两国的间接贸易。

汉城奥运会,是韩国推进“北方政策”的绝佳机会。

虽然当时中韩未建交,但中国派出了由国家体委主任为团长、规模超过700人的代表团,给足了韩国面子。

奥运会后,苏联与韩国分别在汉城和莫斯科设立了贸易办事处;韩国民主党总裁金泳三访问苏联。

“北方政策”快速推进,而真正改变局势的还是冷战的终结。

1990年前后,世界风云突变,东欧解体,苏联倒台,笼罩世界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戛然而止,世界格局突然改变,国际空气变得神清气爽。

韩国抓住机会,在1989到1991年间,一口气与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建交。

1992年,中韩建交。

韩国完成了北方外交的布局,成功押注两端,降低对美国、日本的依赖,同时缓解了半岛局势。

东亚局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俄国在日俄战争、二战远东战场、朝鲜战争、冷战时期,都曾经左右着朝鲜半岛的命运。如今,这只北极熊,威胁突然消失了。

此时,韩国发现,半岛东边与西边两个国家的命运完全不同。

东边的日本,在1990年遭遇历史罕见的泡沫经济危机。这场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此后日本持续了接近三十年的经济低增长。曾经的对手如日立、松下、索尼、三菱在终端市场上节节败退。日本似乎“消失了”。

西边的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欧美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韩国人看到,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快速狂奔。

如何选择,韩国自然心中有数。

当年,中美建交三个小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如今中韩建交三个月后,三星电子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这是公司的本能嗅觉,也是国际局势走向的镜像。

中韩建交虽然要比中日建交晚十年,但是中韩贸易额却在疯狂追赶中日贸易额。

在1992年,中韩建交时,中韩进出口总额大约只有30亿美元,多数是通过中国香港等地中转的间接贸易。

到2000年,中韩进出口总额达345亿,过去八年累积增长了11倍。从2000到2018年,中韩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到2018年,中韩进出口总额达2686亿美元。韩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国。

2017年中国对外进口额排名第一位的不是美国、日本,而是韩国,达1421.2美元。韩国,已连续几年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与日本比较,或许更能凸显中韩贸易关系。

2000年,中韩贸易总额只有中日贸易总额的41.5%,但到了2018年这一数据达84.6%,增加了一倍。这18年间,中韩进出口增速在大多数年份都要大于中日进出口增速。

韩国的“北方外交”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为韩国经济插上了持续腾飞的翅膀。

苏联解体后,中美蜜月期终结,白宫在克林顿时代重新探讨对中国政策,以及评估东亚局势。

中美在微妙中度过了90年代后,2001年的“911”恐袭事件,极大地释放了中美空间。小布什迫于反恐压力,与克林顿一道积极游说国会让中国加入WTO。中国入世后经济迎来高增长,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度增加。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重回东亚大国地位,以大国角色与美国博弈,影响东亚局势。

韩国,这一次再次展现了“小国生存”的本领,在美国、中国两端左右逢源,正如当年在冷战局势、日美贸易战之中一样。韩国与中国贸易快速增加,试图努力降低对日本的经济依赖。

2013年6月29日,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提及安重根,希望中方能在哈尔滨市竖立安重根纪念碑。

朴槿惠的提议引起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日本人的不满。安倍批评道:“伊藤博文是受日本人尊重的伟人,韩国和日本应相互尊重。”

在中美之间如鱼得水的韩国,对日本越来越强势。这些年,竹岛领土问题、慰安妇问题,在韩国民间持续发酵,日韩历史问题逐渐上升到政治外交层面。

去年10月至11月,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两度判决。日本企业赔偿殖民朝鲜半岛期间强征的韩国劳工,涉事日本企业的在韩资产还被扣押。

但是,日本人觉得这事很冤。日方认为,韩国劳工的请求权问题,在两国1965年恢复邦交时签署的《日韩请求权协定》就已经解决,韩国民众不能再向日方索赔。

日方曾提出根据协定,由第三国成员的仲裁委员会仲裁此事,但韩方未予理睬。

这事其实是这样的,当时日韩建交时签署的《日韩请求权协定》,韩国法院一直没有承认。过去,韩国政府如卢武铉也承认个人请求权也在此协议中解决了。

但是,这些年随着国民反日情绪膨胀,韩国法院做出了支持韩国劳工请求权的裁决。韩国国会议长文喜相公开要求日本天皇就慰安妇事件向韩方亲自道歉。文在寅上台后,否定朴槿惠与日方签署的《韩日慰安妇问题协议》。

于是,日本借机对韩国反动贸易战……

韩国,猝不及防。

其实,日本对韩国发动贸易战,表面是劳工问题,实际上是中美博弈之下的东亚局势问题。

这些年,韩国左右逢源之道虽然颇为成功,但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日本没有“消失”。

虽然日本在经济泡沫危机中遭遇重创,一度消失了十年,或许是二十年,但是,日本在经历了艰难的暴力去杠杆后,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发力于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

日本松下、索尼、日立等公司逐渐退出了终端市场,向上游的关键技术及B端领域升级。

如今的日本在商用领域的大型核电、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电力电网、医疗技术、能源存储技术、生物科技、机器人研发及高精软方面等建立全球竞争优势。

日本不是消失了,他们只是在低调、沉稳、韬光养晦的积蓄内功。如今的日本,是一个真正掌控全球核心技术的高度全球化之国家。

韩国的半导体很强大,其生产的内存产品居世界首位,其中随机存取内存(DRAM)的市场占有率逾70%。

但是,日本占全球氟聚酰亚胺和光刻胶总产量的90%,全球半导体企业70%的氟化氢需从日本进口。日本几乎是韩国半导体公司的唯一核心原料来源国。

如今日本对韩国禁运,三星、LG、SK库存立即告急,韩国的OLED、存储芯片、CIS芯片、DRAM几乎都无法生产。

三星是韩国经济的主心骨,电子是韩国经济的命脉。日本此举,相当于打中了韩国经济的七寸。

这就是“扮猪吃老虎”。日本沉没三十年,掌握了上游核心技术,低调地掌控了产业之命脉。

产业上游领域的核心技术,乃国之重器,是一个产业技术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

日本对韩发起贸易战,日本在东亚的存在感立即飙升。

全世界突然发现,原来日本还活着,不但还活着,还很强大。人们突然意识到,韩国只是小弟,东亚,不能忽略日本的存在。

打压韩国之际,日本马上与中国重启暂停七年之久的战略对话。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信号。

所以,日本秀肌肉,其根本目的不是打压韩国,也不是奉行小国生存之道,而是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建立第三极地位(纵然日本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

韩国忽略的第二个问题是2008年之后中美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中韩贸易额快速飙升,美国都看在眼里。金融危机后,韩国并未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调整对华政策。

2016年,萨德入韩,就像美国在东亚扔了一个石头,激起了阵阵涟漪,立即给中韩关系降温。这一年中韩进出口增速立即跌入-7%。萨德事件也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变得曲折艰难。

不过,中韩势能还是很猛,事态平息后,之后两年中韩进出口增速又重回11%以上的高水平。

只是萨德事件后,韩国麻烦不断,经济每况愈下。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对外依存度达7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GDP的70.3%)的韩国,经济增速下滑到2.7%,创近六年新低。

今年5月韩国的半导体出口同比减少30%,显示器减少21.5%,手机减少33.9%。三星电子二季度营业利润只有6.5万亿韩元,同比大减56.3%。

“金丝雀”拉响警报!

如今东亚局势在中美贸易战的笼罩之下,美国乐意看到日本对韩禁运,以敲打韩国两边押注,达到隔山打牛之效果。

自甲午战争破坏东亚千年平衡以来,东亚一直演绎着同样的故事:大国博弈之局与小国生存之道。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