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北宋主动对外开展军事行动只是在开国最初的那些年,后来随着宋太宗“雍熙北伐”失利,北宋军力一蹶不振,此后就只能谋求和平发展了。可事实上,北宋最大一场军事行动却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史称“元丰西征”。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生内乱,皇帝夏惠宗遭到太后梁氏的幽禁。由于当时西夏朝政都把持在梁氏家族手中,夏惠宗在这场内斗中毫无胜算可言。无奈之中,夏惠宗只好向北宋求助。为了表示诚意,夏惠宗也是下了血本,他向宋朝表示只要能帮他渡过这个难关,他愿意将“河南地归宋”,这里的河南指的是西夏国境内黄河以南的地盘,其中包括了西夏经济的命脉——河套平原。
夏惠宗开出如此高的酬金,宋神宗内心当然是狂喜不已。于是他立即下令发动一场北宋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军事行动——元丰西征。如果此战能一切顺利,那么不仅证明了宋神宗全力支持的“王安石变法”行之有效,而且也可以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并且让北宋军事实力大大提高。甚至宋神宗可能已在内心盘算着让北宋也可以重现汉唐雄风。
西征大军共分五路向西夏进军,总兵力高达56万人,比当年宋太宗以举国之力发动的“雍熙北伐”兵力还超出了将近一倍。
战事初期进行的很顺利,宋军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插西夏腹心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印象中,宋军战斗力很弱,守城还勉强可以,野战就不堪一击了。可是在这次“元丰西征”中,宋军却不断在野战中打败西夏的党项骑兵,打得西夏人不敢出城迎战。
元丰四年(1081年)十一月,北宋泾原军在主将刘昌祚的率领下开始攻打西夏人的西京灵州。然而就在守卫灵州城的西夏军陷入绝望之际,刘昌祚却收到了主帅高遵裕的撤军命令。高遵裕是当朝皇太后高滔滔的伯父,堂堂正正的皇亲国戚。刘昌祚虽然在战场上表现神勇,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与大部分受到长期压制的北宋将领一样,身上缺少了一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桀骜之气。尽管他心里很清楚拿下灵州城已是近在眼前,可违抗主帅命令的责任却是万万不敢承担,于是只好下令鸣金收兵。
那么高遵裕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刘昌祚即将攻下灵州城的时候要求他撤军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要将攻下灵州的功劳归于自己。
数日后,高遵裕率环庆、泾原两路大军直奔灵州城下。然而此时西夏援军已在名将仁多凌丁的带领下悉数赶到,灵州城的守备力量比之前增加许多倍,宋军显然已错失了攻下灵州的时机。无奈之下,高遵裕下令对灵州展开围城。可是没过多久,一个致命噩耗就传到军中:宋军粮道被劫。
宋军千里奔袭,粮草供应本就相当困难。如今被西夏人劫持了粮道,这仗还怎么打?高遵裕立即下令全军撤退,可是仁多凌丁却没打算让宋军那么轻松就全身而退。他下令军队扒开黄河堤坝,冰冷的河水迅速冲向正在撤退中的北宋大军,宋军将士溺死者不计其数……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的“元丰西征”最终却是以这样悲惨的结局落幕。
“元丰西征”之所以失败,主帅高遵裕难辞其咎,而另一个责任人就是身为皇帝的宋神宗。在这场赌上北宋国运的军事行动中,正是宋神宗用人不当,让私心过重的高遵裕担任主帅,结果高遵裕为了抢功劳而延误军机,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败局。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