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重帷内唐代宫女有着怎样悲凉的一生?

唐代宫女:深宫重帷内的白发悲歌

内官与宫官

唐代后宫循隋制,仍设六宫。在很长时间里,后宫宫女一直保持在数万人的规模,分布在长安的三大皇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以及各离宫别馆之内。

在封闭的深宫大院里,皇后是这一庞大的女性群体最高领导。皇后之下,设贵妃4人,昭仪、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以上各人,都分管一摊工作,统称为“内官”,构成唐代后宫的高级管理层。

内官之下的中层管理人员,称作“宫官”。宫官的基本体系是六尚,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这些宫官的名字,已经大致透露出了她们的工作内容。如尚宫主要负责牵总工作,掌管着盖印审核工作,“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责任不可谓不重。尚仪主要负责宫廷的礼仪之类,尚服主要负责服装,尚食主要负责饮食等等。各尚之中,又有下设具体分工机构。

后宫也是一个小社会。所有内官与宫官,参照当时的朝廷官阶,分别享有一定的级别待遇,贵妃级别为正一品,昭仪级正二品,以此类推,采女级为正八品。宫官的起点相对较低,各尚宫正职为正五品,下辖人员级别更低,从从六品到从九品不等。六尚之外,设宫正一人,也是正五品,负责监督宫官及其他婢女的履职情况。

可以看出,在后宫这个女性社会里,皇后与内官占据着核心位置,宫官则掌管着整个后宫后勤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内官名分是妃嫔,是皇帝的老婆,或者叫妾;而宫官并无这种名分,她们虽然也是各种管理机构中的职事官,但实质上,与底层的宫人们一样,只是皇帝的婢女而已。所以,宫官只不过是宫女阶层中的上层人物。

对于皇后和妃嫔而言,她们主要负责貌美如花取悦君王,尽管有分管的工作,但大多也就是做做样子就行。宫中实际的行政和事务大权,主要掌握在宫官手中。

内官和宫官,有的是按岗定人,在选拔入宫时已经相应地定好了位置;有的是从普通宫人中发现并提升的。不过,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宫人群体,要想在数万名宫女中,升级到二百来号人的管理层之中,难度可想而知。尽管也有如上官婉儿这样的才女,从最底层抓住机遇,最后达到了昭仪的高度,但这样的女子寥寥无几,大多数宫人在底层从事着各类粗细杂事,籍籍无名。

在皇帝眼里,内官与官官也不一样。对内官,皇帝还是有一定的尊重的,毕竟是名分上的妻子,对宫官以及其他宫女,则肆意玩弄,乃至于达到侮辱人格的地步。当然,在皇帝眼里,这些宫人都是他的私人玩物,无所谓尊严不尊严。玄宗朝,为了博杨贵妃开心,让几百个宫人与宦官,列成“风流阵”,用锦被当旗帜,互相斗闹取乐。穆宗时,在黑布上写白字,在白纱上写黑字,制成衣服,赐给“承幸”宫人,上面都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之词,全不似今天影视剧里的那种风花雪月。

事实上,比起这类侮辱,更残忍的是,她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入宫门,就再没有机会走出宫去。

《宫乐图》

入宫与出宫

唐朝宫女不光群体庞大,而且质量颇高。有的出身好,有的长得好,有的有文化,有的有才艺,如果你这几样什么都不沾,那么一般是入不了宫的。

概括起来讲,唐代入宫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首先是“良家子”,也就是出身清白,家里没有作奸犯科之类人员,这里面也包括一些高官显贵之女。这一点,在唐初尤为明显。据两《唐书》记载,唐代36位后妃中,有12位出身名门勋爵之家。这一点也好理解,女官是要在皇帝身边工作的人,出身好一般家教就好,在政治上也比较可靠,将来万一升级做了贵妃或皇后,说起来至少也是门当户对。

其次是以德才出众入宫。一般来说,有文化、有情怀的皇帝对此尤为看重。比如,唐太宗在选拔女子入宫时,对这一条就特别看重。他最为宠爱的贤妃徐惠,就是位才女,据传这位徐贤妃“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入宫后,太宗曾现场考过她,结果她写文章“挥翰立成,词华绮瞻”。德宗时期,著名的宋氏五姐妹也是因为才华出众而被推荐入宫作宫官,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再次是以美貌或技艺入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既然有这个特权,当然希望身边的美女越多越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靠美貌成功入官并引起太宗皇帝、高宗皇帝的注意。另一个著名的人物杨玉环也是以姿色出众使“六宫粉黛无颜色”,进而“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有的不仅颜值高,还有技艺。唐武宗的贤妃王氏原来是名宫妓,处于宫女阶层的最底层,因有才貌、善歌舞,受到皇帝宠幸,得以咸鱼翻身。

最后一种是因罪被罚没入宫。这类人即使进宫,往往也是处于底层,劳苦一生,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出头之日。当然也有例外,著名女官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中时因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被诛杀,与其母一道被配入掖庭。长大后,因人机灵、文章又写得好,得到武则天重用,“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中宗即位后,地位进一步上升,专掌制诰,拜为昭容。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醉心仕途的官吏将自己的女儿甚至妻子主动进献给皇上,以期获得宠幸,为自己飞黄腾达铺路。如唐代诗人崔湜就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献给太子,最终换得自己的平步青云。这种人在当时遭到一批正直大臣的讥讽,但仍有不少人争先效尤。

尽管入宫前,各女子出身不盡相同,但入宫后的结局却基本相似。唐朝的女官和一般宫女都实行终身制,大多数人都不得不面对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寂寞空虚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旦入宫,基本就丧失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可能,丧失了享受家长里短的喜怒哀乐,一切都得遵照宫里的规章制度说话办事,这种禁锢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这群年轻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残忍。所以,唐诗中专门有一类诗叫宫怨诗,数量达400多首,居历代封建王朝之首。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曰:“玄宗末岁初入选,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元稹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两首诗说的是昔日红颜少女如今已是白头老妪,百无聊赖之际,靠闲聊前朝故事打发时光。

即使是升为贵妃,也并不能荣宠终身。由于皇帝更替,妃嫔们也面临着失宠的境况。她们有的失宠后幽闭离宫别馆,有的活活殉葬先主,或卷入权力斗争死于非命,或作礼物赏赐大臣外藩,或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与孤灯黄卷相伴。不同的是,有名分的妃嫔或宫官高层,死后往往能有一块墓碑以标识身份,更多宫女死亡后被扔到宫女专属墓地——宫人冢,连其家人都无从知晓。有诗人写道:“秋草宫人斜里墓,宫人谁送葬来时?千千万万皆如此,家在边城也不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代宫女图》《游春图》

当然,也不是所有宫女都是终身制。自高宗朝之后,历代皇帝都有放宫人出宫的记录,多则三千,少则几百。不过比起上万的宫女群体来说,这一数字不值一提。表面上给这些宫人们自由是显示仁政,实际上也是皇帝为了减少宫廷开支,毕竟,后宫是个纯消耗的部门。名义上,这些放出宫的宫女可以回家,也可以嫁人,实在没人要的,送到寺庙道观里安置。不过,以皇帝的脾性,年轻貌美的一般不会放手,出宫的大多是年老病弱不中用的。吴少微的《怨歌行》就写出一名韶华逝去的老宫女的心声:“天王贵宫不贮老,浩然含泪今来还。自怜春色转晚暮,试逐佳游芳草路。”张籍的《旧宫人》也描述了相似景象:“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争宠与失宠

争宠,历来是后宫的主题。唐朝也概莫能外。

首先,得到皇帝宠幸这件事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玄宗时期,在宫中摆宴席,让妃嫔们头插鲜花,他去捉来蝴蝶然后当场放飞,看蝴蝶落谁身上就宠幸谁。

唐代后宫争宠之战中,最为残酷、也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的争斗。起初,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提高己方实力,便让高宗皇帝喜欢的武则天入宫,来平衡争宠力量。未料引狼入室,原本谦卑恭顺的武则天一旦得宠性情大变,不仅对付萧淑妃,还打起了王皇后的主意。为此,她不惜扼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最后,王皇后被废,萧淑妃被处死,昔日武才人成为皇后。萧淑妃临死前诅咒:愿来生为猫,使武氏为鼠,生生世世扼其喉以报仇。怨毒之情跃然纸上,说明后宫的竞争已经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所谓伴君如伴虎。受皇帝宠幸,对于后宫每个女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当然,这种宠幸,如果到了畸形的程度,就会让被宠之人难以承受。唐宣宗得到一个美女,十分喜爱,经常赏赐财物。不过有一天他不知道为何深刻地悲伤起来,说玄宗皇帝只有一个杨贵妃,就惹得天下大乱,我作为皇帝,真的要吸取教训,于是将这位美人召来,说不能留你了。左右都劝说,既然你自己不想要,就把这位美女放了吧。宣宗皇帝认为,把她放了吧,自己又会忍不住想她,于是赐了杯毒酒让这位美女一命归西。

有受宠,就有失宠。其中,有的后妃入宫,本就带有一定政治联姻的目的,皇帝并不是真的喜欢,这类人从未得宠。有的以姿色或才艺引起皇帝注意,得到宠爱,然而女人的青春毕竟短暂,加上后宫美女不断推陈出新,皇帝新鲜劲过去后,原先得宠之人马上就面临着失宠境遇。还有一种失宠的情况是,皇帝死后,新皇帝即位,原来皇帝的妃嫔基本全部被冷落。这就是所谓的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对于宫官和宫女来说,尽管名义上与皇帝之间没有夫妻关系或夫妾关系,地位上也相差甚远,但既然生活和生存在皇权环境之中,从概率上讲就有得到皇帝宠幸的可能。事实上,也的确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武则天就是从普通宫女逐渐升迁,最终成为一代女皇。然而,后宫佳丽成千上万,真正能得到皇帝宠爱混出头的少之又少。尽管希望渺茫,但一旦受宠进而青云直上,从普通宫人升级为美人、婕妤、贵妃乃至皇后,地位尊显进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诱惑还是吸引无数宫人前赴后继,不过更多则是主动或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之中,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挥扇仕女图》局部

为避免由于妃嫔争宠扰乱后宫秩序,唐代也定有制度,规定:诸于宫内忿争者,笞五十;声彻御所及相殴者,徒一年;以刃相向者,徒二年。严重犯错的甚至被处以极刑。然而,这种规矩也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违规者是皇帝的宠爱对象,那她怎么做都是对的,如果不是皇帝宠爱的,那对不起,按规章制度来。

未得宠的希望得宠,已得宠的又害怕失宠。整天生活在这样的忧虑和焦躁之中,对唐代后妃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少妃嫔尽管锦衣玉食,但心情忧郁,心境压抑,往往年壽不长。据唐代宫女墓志考证,当时普通宫人的平均寿命要高于后妃。有人考证,唐朝前期的妃嫔平均寿命在54岁左右,后期则只有39岁,而普通宫人则达到60多岁。这种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的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因为大多宫人们远离政治,不需要整天考虑权势斗争,如此就可以远离政治迫害,加上宫内物质待遇相对充裕,生存环境反而较妃嫔们要好一些。

参政与干政

唐朝对宫女的言行要求是“恭惟内职,肃事中闱”。但对于一群生活在皇帝身边且无所事事的女人,参政乃至干政,是她们为所不多展示存在感的方式之一。她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展露出明确的政治意识和非凡的才干,最终从中涌现出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朝前期,一些不甘平庸的宫女们参与宫廷争斗的主动性较强,她们在后宫各妃嫔中站队,站对了的,往往之后地位上升;站错了,搞不好就搭上性命。武则天在与王皇后和萧淑妃争斗中,就拉拢了王皇后身边的宫女为自己通风报信,所以皇后和淑妃一举一动都在武才人的掌握之中。

唐代后宫干政最厉害的时期是中宗朝。受武则天的启发,唐中宗的老婆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以及女官柴氏、贺娄氏等纷纷出入宫廷,预闻朝政。韦皇后也有做女皇的心,安乐公主直接要中宗封自己为皇太女,并将自己写好的诏书遮住内容,让中宗署名。最后,安乐公主与韦后联合毒死中宗,准备联合执政。可惜,这群女人心比天高,但能力、品行上却差了一大截,最終被玄宗一网打尽,上官婉儿也在这场斗争中被处死。

在宫廷权谋斗争中走上皇位的唐玄宗决定整治后宫,限制后宫干政的事情再次发生。然而,他自己首先就违规了。安禄山起兵后,玄宗想让位给太子。杨贵妃家族得知后怕太子即位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找杨贵妃哭诉。贵妃无奈,只能去找玄宗撒娇,玄宗最后放弃了这一念头。后宫对此规定也阳奉阴违,武惠妃便暗中参与到外朝的斗争中,在她明里暗里帮助下,李林甫被提拔为宰相,并深得玄宗信任。

唐代中后期的皇帝,比较注意以礼法约束后宫,后妃参与政治的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唐穆宗死后,因太子年幼,有人提议颇有威望的郭太后临朝称制。郭太后很生气地说,你这是要让我学武则天吗?实际上,别看郭表面上这么说,实质上,当年穆宗皇帝能上位,与郭太后背后郭家的势力大有关联。只不过,此时的大唐已经江河日下,朝廷的控制力也在衰减,干不干政都已经影响不了大局了。到了唐昭宗时期,有一段时间,皇帝的诏命都是由官人们来向大臣传达,但朝中权力却掌握在大臣手中。

参政和干政背后,是利益输送。干政者往往利用皇帝的信任,在朝廷中大树亲党,收受贿赂。著名的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朝,权力大到“杀生大柄,多其决”的地步。朝廷上一些想升官的官员,往往找上官来给皇帝吹风。而这种行为往往也给自己惹来杀生之祸,据《两唐书·后妃传》记载的36个后妃中,有15个不得善终,其中两个死于后宫争宠,另有9个全部死于政治斗争、宫廷政变。这9个中有3个是因干预朝政为政敌所杀。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唐代宫女,如果你选择当乖乖女,那么在深宫里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想选择政治站队,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一下,那么结局大多很惨。一个武则天,并不能说明唐代女性的地位有什么实质性提高。大唐的开放、包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对于女性尤其是深宫女性的认识,唐代统治者并不比之前的历代帝王高级多少。

作者:潘前芝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