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何以被康熙称为“完人”?

陈廷敬何以被康熙称为“完人”?

用今天评价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来看.陈廷敬确乎可以得到五项全能优+,同时期康熙倚重的张廷玉、李光地等汉族名臣,比起他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让康熙感到尚有不足。

央视八套推出的历史正剧《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秋期间演完大结局,这是继作家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之后,第二个对陈廷敬其人进行通俗传播的文艺作品。

以陈廷敬在清初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历史评价,今天的公众本该对这个历史人物有相当的了解。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很多人对陈延敬不了解,对他的平生功业更无从说起。他生前显赫死后寂寞,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孤臣地位,使得他在死后除了得到皇家哀荣外,极难获得官僚集团尤其是满清贵族的好评宣扬。此外,除了作为总编篡,为后世留下《康熙字典》外,陈廷敬较少有知名的文章和诗词在学界民间传颂,经年累月且繁琐繁重的政治事务,让他逐渐退却了本可能成功的诗人或者文章大家、理学名家形象。他像一缕和煦的风,吹过康熙王朝,便逐渐衰减,直至于再无声息。

陶泽如所饰演的陈廷敬机敏善谋,在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大权臣之间厕身腾挪,颇见智慧,是迄今为止荧屏上第一个比较成功的陈廷敬形象。尽管很多细节不讲究,与焦晃和陈道明所主演的一系列表现康熙王朝时代的历史正剧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基本准确再现了“几近完人”的陈廷敬的一生事功,可算瑕不掩瑜。

陈廷敬生于清崇德四年己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了“廷”字,后遂以陈廷敬名世。字子端,号悦岩、午亭。山西泽州人。卒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谥文贞。陈廷敬为官53年,六部中除了沒有主理过礼部和兵部外,其余吏、户、刑、工四部几乎干了个遍,堪称政治上的全能人才,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盘点中国历史,堪称完人的,不过孔子、王阳明二人而已,故中国有“两个半完人之说”,另外半个,就是曾国藩。陈廷敬“几近完人”,这已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陈廷敬生于虎狼环伺的清初政坛,能得全身而退,并得到康熙帝如此高的评价,窃以为主要原因还是他生逢其时。往前20年,他即使进入明帝国的决策高层,遇到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估计也不能有什么大的建树,甚至有可能被猜疑心甚重的崇祯折辱罢官甚至砍头抄家。往后20年,遇到独揽权柄、巨细洞闻的雍正,他自然也没有什么大的施展空间。所以,陈廷敬生在康熙时代,既是他的福分,也是康熙的福分。康熙为人仁厚,不滥杀功臣,体下宽柔,又身处帝国用人之际,几近完人的陈廷敬能脱颖而出,为帝国所用,为康熙拿来制衡满清权臣,这是他能“几近完人”的历史大环境,不可忽略。

陈廷敬能被康熙评为“几近完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帝师身份让他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和康熙接触,让康熙感受到他的才华和人格操守。1661年,康熙亲政,陈廷敬授起居注日讲官,日值弘德殿讲经,由此开始与年幼的康熙近距离接触。《清史稿·陈廷敬传》记:“(廷敬)与学士张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与英及掌院学士喇沙里同赐貂皮五十、表里缎各二。十七年,命值南书房。”

陈廷敬在弘德殿享受到的康熙赏赐,和掌院学士喇沙里相同,可见康熙的器重。

白庚胜等人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记录了一个陈廷敬与幼年康熙帝的一段故事,从中可见出陈廷敬的操守和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认可。这个故事虽未见诸史册,但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一一

康熙亲政前,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某日,帝对陈廷敬说:老师,你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皇上富有四海,要钱干嘛?康熙说:随便玩吧。陈廷敬想了想说:皇上要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你的俸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有个三五万两,才能玩得痛快。听到小皇上的这个口气,陈廷敬于是端容敬告说:国库的银子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皇上,臣不敢借钱给你。康熙大怒:什么不能挪用,明明是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等我亲政以后,首先就砍了你的脑袋!陈廷敬不敢说话,只好退下。康熙亲政后,陈廷敬几次为当年不借钱给皇帝的事而请辞,康熙温言挽留,并宽慰陈廷敬说:朕当时小不懂事,你做得对!

陈廷敬被康熙评为“几近完人”的第三个原因,在于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很赏识陈廷敬的才华。《一代名相陈廷敬》对陈廷敬的文学造诣一点都未涉及,这是一个疏漏。陈廷敬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主持编撰了《康熙字典》,更以写得一手好诗而誉满当时,并被康熙所赏识。康熙六年(1667年),陈廷敬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发起结诗社,与社者有王士稹、汪琬、程可则等,皆清初诗坛的一时之选,由此也可侧证陈廷敬诗格旨趣之高。

《清史稿·陈廷敬传》记: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刘然《国朝诗乘》选陈廷敬诗29首,评日:“台阁之诗,工为应酬,虽藻粉铺张而其中无有,亦坐其人胸中无识。……先生诸篇于沉博绝丽之余,寓感讽规切之意,长句片语,莫不称是。天人之相与,主臣之交孚,淋漓恺切,唯所欲言。要其忠孝蟠郁,蓄极而流,不可遏抑如此。诗乃为有为而作也!”

康熙懂诗,因此也能从专家手眼给予陈廷敬诗作客观评价,曾专写一诗评价陈廷敬的诗,即《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题本身就对陈诗赞誉有加,诗更云:“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康熙在诗中将陈廷敬比拟为唐代贤相房玄龄、姚崇,比之为享誉千古的诗人李白、杜甫,极尽推崇。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

上引陈廷敬《赐石榴子》诗,收录在陈廷敬的《午亭文编》卷十,题为《赐石榴子恭纪》,题下自注“时侍宴外藩郡王”。此诗前有《立春日漫兴》、《晚秋怀张西园先生》二诗,前者首句云“吾今三十五”,可知当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此诗之后又有《七月二十一日赐宴瀛台迎薰亭》、《癸丑除夜》二诗,可知皆当写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农历七月为孟秋,在所谓“晚秋”之前,可推知《赐石榴子》诗當写于公元1672年中,而非公元1673年。全诗云:“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侍臣早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安石榴栽红豆蔻,火珠光进赤玻瓈。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前四句不过京官恭贺帝国太平景象的应制之作,历来多有,其所见所感也未跳出窠臼。要紧处在后二句,在咏物写实基础上有很深的精神寄慨,忠臣丹心的心迹流露无遗。康熙从帝王角度所赏识者,当也是这种忠诚态度。

据说陈廷敬在收到康熙的表扬御制诗后,恭恭敬敬写了一首题为《臣诗迭蒙圣恩赏,每聆天语,感激之下,涕泪零落,累日愧悚,恭纪以诗》的诗去谢恩,诗云:“衰钝何堪感至尊,频蒙激赏是殊恩。抛残绮语文焉用,老罢丹心事可论。一饭不忘如杜甫,乎生无憾胜虞翻。传闻多恐遗青史,留取新诗示于孙。”诗中又提到了臣子的一片赤诚之“丹心”。

陈廷敬于理学也有所成。他7岁那年,就开始研读明朝著名理学思想家、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碹的著作,打下了很好的理学基础。尔后进入官场,又深以理学精神为导,持身为官,低调务实。在为康熙讲经期间,也多以理学要义教训帝王。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问(陈廷敬):“道学之士,必务躬行心得。”陈答:“自汉唐儒者颛用于经学,以为立身之用之本,而道学即在其中……”康熙帝深以为然。这段关于理学“躬行实践”的对话中,陈所讲“知源于行”既是理学精髓,更与康熙帝“学问无穷,不在徒言”的“务实”信仰一致。君臣相得,由此可见一斑。

帝师身份看起来荣宠至极,实则也危险万分。陈廷敬能在帝师身份中安然转化为听话老实办差的臣子,全出于对权势欲望的自我消弭以及破除私字一闪念的自控能力。比起同为万历帝师的张居正来,陈廷敬虽然没有只手遮天的权势登顶,却有了“几近完人”的声誉,这当然是张居正、翁同稣、吕不韦等帝师无法得到的。即便是在房玄龄、耶律楚材这些帝师面前,陈廷敬的事功也不遑多让。陈廷敬“几近完人”的修炼历史,可谓贯穿其从政为学的终生。用今天评价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来看,陈廷敬确乎可以得到五项全能优+。同时期康熙倚重的张廷玉、李光地等汉族名臣,比起他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让康熙感到尚有不足。

一身多能,而又能而不骄,能而不私,盖因于其良好的理学教养。“清官多酷,陈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王跃文对陈廷敬的评价,或许可以从当代人的视角,为我们找到陈廷敬“几近完人”的答案。

作者:庞惊涛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