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枝上的“战争”
蚧壳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常见于枇杷、柑橘等经济作物上。由于它们拥有蜡质硬壳或粉末状包裹物,因此杀虫药物很难直接起效。虽然蚧壳虫让农民们十分头疼,但大自然其实早就有了多种消灭蚧壳虫的手段。
蚧壳虫
在北温带的某座森林里,一棵橡树的枝条上出现许多颗“小豆”,它们是蚧壳虫。蚧壳虫和我们日常接触的昆虫不太一样,前者体形很小,有些甚至没有足或触角,也无法移动。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蚧壳虫品种超过7500种。
成年的蚧殼虫雌虫会永久固定在植物茎秆上吸食汁液。
新孵出的蚧壳虫若虫会离开母亲的硬壳寻找食物,这个时期的若虫被称为“爬行虫”。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它们会完成3次蜕皮,逐渐长大。蚧壳虫的雌虫成虫会失去足和触角,并保留视力低下的眼睛。它们的身体柔软,但最外层是坚硬的蜡质硬壳。它们用自己长长的螺纹状口器刺破坚硬的橡树皮,插入维管系统,吸食植物的含糖汁液。大量蚧壳虫集体进食会导致植物叶片泛黄、生产力下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蚧壳虫雌虫的腹部和虫卵。
大多数品种蚧壳虫的成年雄性都有翅膀,但寿命一般只有1~2天。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雄虫顾不上吃东西,在完成交配后立刻死去,雌虫则继续进食。冬季来临,雌虫便会停止一切活动,进入蛰伏状态。第二年春天到来,醒来的雌虫恢复进食。它们体内的幼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待在卵囊中,直到能够自食其力。幼虫离开卵囊后,雌虫很快死去,但它的身体和外壳依然被卵囊粘在树枝上。
虽然蚧壳虫挤满这棵橡树的枝条,但它们的好日子不会持续太久。
幼虫和若虫的区别
幼虫和若虫都指代昆虫发育早期阶段。许多昆虫(例如蝴蝶、甲虫等)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这种发育模式被称为完全变态发育。还有一些昆虫的幼年阶段和成年阶段形态类似,它们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这种发育模式被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瓢虫
不知什么时候,橡树枝上出现一只瓢虫幼虫,看来瓢虫母亲早就在附近产下了卵。第一只瓢虫幼虫出现后不久,橡树枝条上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瓢虫幼虫。和小小的蚧壳虫相比,瓢虫幼虫就像巨型鳄鱼。瓢虫是大自然中的蚧壳虫杀手。
面对凶猛的天敌,蚧壳虫成虫并不慌张,因为它们身体最外层的蜡质硬壳基本能让它们免受食肉昆虫捕食。硬壳还能帮助它们和植物结合得更牢固。饥饿的瓢虫幼虫开始时只吃蚧壳虫的虫卵和若虫。瓢虫幼虫肥大的躯体移动速度很慢,但进食速度却很快。终于,瓢虫幼虫吃完了周围所有柔软食物,只留下带有硬壳的蚧壳虫成虫。
但瓢虫幼虫并未停止进食,而是继续用尖锐、坚硬的下颚压碎蚧壳虫的硬壳,吸取蚧壳虫体内汁液。一些瓢虫的成虫在进食蚧壳虫时,蚧壳虫卵囊中的一些虫卵和若虫附着在了瓢虫体表,并随着瓢虫迁徙到其他植物上。
在所有以蚧壳虫为食的瓢虫中,孟氏隐唇瓢虫最特殊:其幼虫几乎和柑橘粉蚧的若虫与成虫一模一样,因此,孟氏隐唇瓢虫幼虫很容易被农民当成害虫清除。成年雌性孟氏隐唇瓢虫会将卵产在蚧壳虫的卵囊中,幼虫孵化后便开始吃周围蚧壳虫的虫卵和若虫。一只孟氏隐唇瓢虫幼虫每天可以吞食200多只蚧壳虫若虫,吞食的虫卵则更多,而且贪吃的它们也不会放过蚧壳虫分泌的蜜露。
虽然出现了凶猛捕食者,但树枝上的蚧壳虫数量庞大,为数不多的瓢虫幼虫无法完全消灭它们……瓢虫幼虫的胃口比瓢虫成虫更大,这些幼虫是消灭蚧壳虫的主力。
蚧壳虫吸引瓢虫前来觅食。
寄生蜂
不久后,蚧壳虫群里出现了一些很小的蜂类,它们是蚧壳虫的又一大天敌:寄生蜂。寄生蜂体形比蚧壳虫小得多,前者会在蚧壳虫的若虫体内产卵。寄生蜂在蚧壳虫若虫群中来回穿梭,寻找合适的产卵目标。
在被寄生的蚧壳虫体内,孵化后的寄生蜂幼虫享用美餐。这些幼虫刚从卵中孵化出来时,尾部和卵之间有通道相连,可帮助它们获得空气。随着寄生蜂幼虫越长越大,蚧壳虫若虫体内变得越来越拥挤。寄生蜂幼虫们彼此竞争有限的空间,这导致它们尾部的气道被切断,但这并不会憋死它们。
蚧壳虫通过分泌蜜露吸引蚂蚁充当“保镖”。
昆虫的呼吸方式和人类不同,它们没有像人类那样的肺部结构,而是通过遍布体表的气孔和遍布身体各处的气管及微气管,让空气自然扩散并渗透到全身各处。和卵失去连接的寄生蜂幼虫将自己的体表气孔和蚧壳虫若虫的气管相连,从蚧壳虫若虫体内“偷”走空气。蚧壳虫的硬壳上有大量孔洞,发育为成虫的寄生蜂在脱离蚧壳虫时会用到这些洞。
面对寄生蜂攻击,蚧壳虫也不会完全束手就擒。蚧壳虫会排泄甜甜的蜜露,这是一种含糖的液体废物,糖分来自它们吸食的植物汁液。蜜露吸引蚂蚁等昆虫前来觅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蚧壳虫被寄生蜂侵害的风险,但蜜露干燥后会在植物表面凝固,变成一个天然微生物培养基,让烟煤菌等真菌在其上繁殖。植物叶片如果被黑色烟煤菌覆盖,其光合作用效率会下降,这会影响植物生存。
寄生蜂在蚧壳虫体内产卵。
寄生蜂在蚧壳虫体内完全发育为成虫后,会在蚧殼虫的硬壳上咬出小孔并离开。
真菌
在瓢虫和寄生蜂杀死蚧壳虫的过程中,另一些无形杀手也在悄悄消灭蚧壳虫。许多蚧壳虫的硬壳上长出了真菌的子实体,这说明蚧壳虫已被喜欢吃虫子的虫生真菌感染。这些真菌不但会杀死蚧壳虫,还会将它们的尸体消化得一干二净。
有的虫生真菌可通过昆虫体表伤口轻易入侵。即便没有伤口,昆虫坚硬的几丁质外壳也不能阻止虫生真菌入侵。虫生真菌的孢子降落在昆虫身上后,会黏附在体表,进入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变得适宜时,孢子便会萌生发芽管。发芽管前端分泌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能分解蚧壳虫的硬壳。接下来,菌丝会顺势侵入蚧壳虫体内,侵入细胞,从细胞原生质中攫取各种营养物质帮助菌丝生长。为了抵御虫生真菌。粉蚧(一种蚧壳虫)进化出了粉末状蜡质外层,蜡质能有效抑制真菌孢子萌发,但橡树枝上的蚧壳虫缺乏有效抵御真菌的粉状蜡质层。
感染蚧壳虫的某种蛇形虫草属真菌。
从外形上判断,这些蚧壳虫受到了蛇形虫草属真菌的某种棒形种入侵。蛇形虫草属真菌感染蚧壳虫的历史悠久。2008年,科学家在一块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只被真菌寄生的蚧壳虫。有趣的是,感染蚧壳虫的真菌具有蛇形虫草属真菌的典型外观。据测定,这块琥珀的历史已有1亿~1.1亿年。
从橡树枝上刚刚出现蚧壳虫算起,大约一年后,这场“战争”最终以蚧壳虫的全部消失告终。(责任编辑 王川)
虫白蜡
蚧壳虫不但是农业害虫,还是古代中国人提取虫白蜡的来源,其经济重要性不亚于蚕和蜜蜂。虫白蜡被广泛用于伤口处理,被认为具有止血和收敛效果。用于提取虫白蜡的蚧壳虫主要是两个品种:硬壳上长角的角蜡蚧和更常见的白蜡蚧。这两种蚧壳虫主要栖息于20多种女贞科植物上。
古代中国人将角蜡蚧从树上摘下,再将它们装在布袋中,然后放进装水的大锅中长时间熬煮。此时角蜡蚧的蜡质会浮在水面。等水冷却后,水面会形成一层白色固体蜡,名为虫白蜡。熬煮完成后,布袋中的角蜡蚧尸体还可以用来喂猪。
还有一种获得虫白蜡的方法更为简便。每年6月初,白蜡蚧的雌虫开始产卵。到8月,蜡质茧会逐渐覆盖树枝。9月初,树枝上会覆盖一层厚约5毫米的虫白蜡。蜡农们用竹片直接将树枝上的蜡质刮下来,就能得到粗制虫白蜡。
作者:王安逸
来源:《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