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篡汉,许多人认为天命所归,司马氏篡曹,为什么却遭人反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给人的感觉往往与奸臣密切挂钩。之所以造成这种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以前的戏曲、评书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都刻意强调曹操的奸与诈,从而在大家心里留下了曹操是坏人的形象。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明清时期成为脍炙人口的热门小说,除了内容本身精彩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尊刘抑曹”,这符合了当时大众的主流看法。假如作者要是写曹操是英雄,刘备才是枭雄,那么估计《三国演义》在当时就没人看了。此外,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曹操作为一个阴谋篡汉的乱臣贼子,严重破坏了忠义这块稳定社会的基石,自然应该成为严厉批驳的对象。

到了现代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比古人更加深刻,所以有不少人发现曹操其实并没有那么奸诈,他在天下大乱之际力克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推出一系列民生政策来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站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天下本来就不应该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曹操能在乱世中让北方地区的百姓重新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那么由曹氏取代刘氏统治又有何不可?所以现在有许多人认为曹氏篡汉是天命所归。

然而曹氏篡汉后仅过去了几十年,国家大权就落到了司马家族手中。公元265年,曹魏政权末代皇帝曹奂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权臣司马炎。自此,司马氏取代曹氏成为了天下的霸主。比较有意思的是,即便在现代人眼中,司马氏篡曹的行径也普遍遭人反感。那么问题来了,曹氏和司马氏在本质上都干了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后者不招人待见呢?

其实大家对曹氏篡汉与司马氏篡曹有不同看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两者的前提条件不一样。曹操当年在天下大乱之际挺身而出,反董卓、平黄巾,多次出生入死,当时的曹操将国家利益远远看得比个人利益重要很多。之后曹操又毅然扛起“奉天子以令不臣”(后世为了黑曹操,将这句改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旗,在经过多年南征北战后,逐渐荡平北方各路豪强。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有人开始怀疑他图谋篡汉,曹操却对身边的人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当时的形势也正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强力维持,天下的混乱程度恐怕要远超魏蜀吴三足鼎立。

曹操真正产生篡汉想法可能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不过当时南方的刘备和孙权都已成了事实上的独立政权,汉室则已名存实亡,因此曹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再正常不过,况且当时整个北方地盘基本都是曹操靠实力争取来的。“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其实也不过就是完成了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已。

反观司马氏篡曹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司马家族虽对曹魏政权有所贡献,但其发挥的作用和当年曹操对东汉王朝的作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曹魏是三国之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人才储备,都远超蜀汉与东吴。因此即便没有出现司马家族,曹魏统一天下也基本没什么悬念。

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公司的话,东汉集团的董事长虽然还是汉献帝,但公司实际价值已经是一笔负资产了。后来经过公司CEO曹操的不断努力,终于让东汉集团资产不断增值,曹氏家族在集团中的股权也不断变大,最后远远超过了董事长汉献帝,所以完成帝位更替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曹魏集团的CEO司马懿原本只是曹魏家族请来管理公司的,可这哥们贡献不大,野心却不小。他利用职权优势,长期欺上瞒下,最后将原本该属于曹氏家族的收益全部据为己有,反客为主,侵吞公司。此种行径,自然会让人感到不耻。

司马氏篡曹遭到后人普遍反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马家族将好好一个江山整得稀巴烂。司马家族第一位皇帝司马炎在执政后期就骄奢淫逸,怠惰政事,给后来的天下大乱埋下了隐患。而第二位皇帝司马衷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傻子,“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就是出自此君之口。司马衷在位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被几位司马家族的王爷折腾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惨痛结局。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大一统王朝中,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是最糟糕的政权,没有之一。为一己私利而置天下人不顾,这点特征在司马家族众多子弟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