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也是三峡大坝旅游区核心景观。
大坝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更是为下游提供了有效防洪措施,很难想象这是人工工程。
虽然三峡大坝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如此浩大工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必然的,其中之一就是鱼类的洄游问题。
三峡大坝高181米,正常蓄水海拔可达175米(一般蓄水在160多米左右),而大坝下游的水位却只有60多米,坝上和坝下的落差达到110米。
这差不多有三四十楼高了,鱼儿如何去往大坝上游,并完成一些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鱼儿为什么洄游?
简单的说,一个水域很难满足鱼儿一生的所有生理需求,所以它们需要费尽苦心游往其它水域,大多情况下还是九死一生。
一般情况下,鱼儿的洄游是为了产卵,沿海水域的盐度高对大部分鱼来说不利于产卵,它们在繁殖季节只能逆流而上才能保证幼鱼的存活率,这种被称作生殖洄游。
同样,鱼儿对水温也十分敏感,当季节性变化影响水温时,鱼类就会游向适合生存的环境中,这种被称为越冬洄游。比如我国沿海的黄鱼,在入冬后便会离开沿岸去往深海过冬。
另外,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浮游生物或小虾皮,而这些小生物随着水域环境的变化而增减十分明显,而有些鱼儿洄游就是为了寻找充足的食物,这被称为索饵洄游。
很明显,大部分鱼儿是必须要进行洄游的,不然没法生存,而三峡大坝的建成势必要影响鱼儿的洄游。
工程师们的设计
不过1994年开始兴建的三峡大坝,关于生态问题其实是已经考虑进去的。
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生态已经开始重视了,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有葛洲坝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儿了。
在建坝之前,设计师们特地在大坝两边修建了供鱼儿洄游的通道—“鱼梯”,还在较高处设计了人工“鱼池”,可供鱼儿“休息”,以及缓冲高处下来的水流。
这样一些鱼儿就可以通过“鱼梯”一步步洄游到上游,但还是有许多鱼不可能进入如此复杂的人工洄游通道。
所以,只能进行一些人工的保护措施来维护长江流域鱼类种群多样性,比如通过鱼类驯养救护中心,修建鱼类自然保护区,人工养殖放流,人工制造洪峰等等。
最后
尽管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但是问题还是会出现,毕竟这样的工程对自然的改变太大了。
据统计,三峡库区鱼类108种,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有40种鱼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事物终究是有两面性的,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必然存在弊端,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只能等时间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