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户部库藏官银亏空案是如何爆发的?

许多从外部无法攻克的堡垒,往往因为内部的败坏,最终垮掉。

这,就实物而言,应该无人否认。

这,作为隐喻,也适用于历史与现实中的很多情况。

不同体制的国家、形形色色的政党、大大小小的集团、各式各样的组织……都曾是以上隐喻的历史证实者;或者,未来迟早有一天,也会证实这一隐喻。

这里,不说别的,就说一说清朝户部亏空事发的过程,来看一看以上隐喻在历史中的一个简单实证。

话说,清廷户部库藏的官银,自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时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和珅当国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清算整理。

满清户部库内官银的侵蚀,由子而至于孙,由孙再至于子,被库吏们据为自家的私产,为时持续竟至六十余年。

说来,也是一大奇事啊!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时期(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虽然也对户部库藏的官银进行过盘点清查,但是,其真实过程,也只是走走过场、摆摆形式、做做样子、糊弄主上而已。其间,库吏们利用侵蚀的银两,贿赂请托,各处打点。最后,负责盘点清查的官员,在暗收钱财、私囊中饱之后,也仅仅是模糊其词,交差式地覆奏,便算了事。结果,这一时期,这一次的盘点清查,清廷户部亏空的事实,并没有能够彻底的澄清。

从此以后,每逢皇帝命令御史清查户部库银时,库吏们就会给御派的清查主事者白银三千两,给主事者的仆从门包(原指贿赂守门人的财物。)白银三百两。日积月久之后,这种情况就成了惯例,官场之上、相关人等,也就习以为常了。

后来,京师之中,比较穷的京官、参加会试的举子中,有知道户部库银亏空弊端的,会耍些心眼,去向库吏勒索敲诈。当然,库吏也不傻,有人来索诈时,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打探来人的家世背景、弄清来人的才干能力等,然后,他们就根据打探到的情况,再确定送给来人白银数量的多少。这种情况下,库吏所送银两的数量,从数两、数十两到数百两、数千两不等。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之后,御史周春祺曾打算将户部银库亏空的弊端一一罗列,向清廷参奏。

当周春祺的姻亲汤文端(即汤金钊)知道此事之后,他极力阻止,认为此事万万不可。他的原因是:

如果户部库银亏空案件查实,肯定会籍没数十百家、会杀数十百人。

汤金钊还劝说周春祺道:

“为了赢取您一个人正直的名声,而引发这样大的灾难,究竟是为些什么呢?”

于是,周春祺打算参劾户部库银亏空一事便作罢。

到了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管理户部银库的库吏因为分赃不均,开始在内部互相攻讦,最后,事情闹到无法收场、外间议论纷纷扬扬。

至此,户部库银亏空一事再也无法隐匿,以至于传到了皇帝跟前。

道光帝闻知此事之后,震怒异常。他下旨捉拿相关人等,并亲自鞠讯。

结果,户部银库亏空事件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查知户部库银亏空的实情之后,就连道光皇帝自己都非常吃惊,他问库吏道:

“难道就没有一位盘点清查库银的官员不曾接受那三千两贿赂嘱托的白银吗?”

库吏回答道:

“近一时期,只有御史骆秉章不但自己没有接受贿赂嘱托的银两,而且他的仆隶也丝毫没有接受相关钱财。”

“此外,还有御史周春祺。他虽然拒绝了贿赂请托的白银,但是,他的仆役却私下收取了相关的钱财。”

据说,就是因为这件事情,道光帝对骆秉章深深赞赏,非常肯定他的清廉。

当然,对于周春祺的自爱,道光帝也多有赞许。

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周春祺就去世了。所以,周春祺没有得到朝廷的提升任用。

后来,骆秉章能够简拔擢升至封疆大吏,他被清廷看重并任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户部库银亏空案件经审理坐实之后,凡是获得赃银的人,按照律例,都是应该被正法的。

道光帝出于种种考虑与衡量,有人认为是他出于仁慈,无论如何,结果,还是没有兴起大狱。

经盘点清查,户部库银,前后亏空,合计九百多万两。

虽然道光帝没有兴起大狱,但是,户部库银亏空的九百多万两不可能不了了之。

清廷下令:

自乾隆以后,在户部为官者,按照核定的情况进行分摊赔付;

原官故去的,则追问其子孙,由子孙负责清偿;

贪赃官员的后人,监督追讨罪所应得;

其中牵连进此案的清廉官员的后人,无力偿还应当赔付朝廷的亏空追责银两,甚至被拖累至数十年。

不说别人,就连骆秉章、周春祺二位,在追责户部亏空案件中,各自也分摊赔付银五千多两。

本文内容,依据清人欧阳昱《见闻琐录》中的《户部亏空》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