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面轰炸英国,为什么坚决不轰炸伦敦?

1940年8月,大不列颠空战进入到高潮阶段。按照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要求,要在这一阶段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的有生力量,夺取英吉利海峡与英伦三岛上空的制空权,从而为大规模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做准备。

从13日的“鹰日行动”开始,在随后的十几天里,德国几乎每天出动上千架轰炸机,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等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双方在空中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机消耗都很大。特别是战斗机的损失,英国承受不起,他们能坚持到最后吗?

英国皇家空军面临着巨大压力。

8月份的英国上空,很少有风暴和阴云,是英国民众最喜欢的一段日子。但在1940年,却是他们最不希望的好天气,因为这一段时间,德军几乎每天都组织上千架飞机,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但让戈林疑惑的是,英国的防御力量为何依然强劲?

原来,情报部门和他一个毛病,好大喜功、爱吹牛,夸大了战果。作为一战期间的空战英雄,戈林认为对手的潜在力量依然很大,不仅继续加大进攻规模,甚至在夜间也要展开轰炸。目的就一个,诱惑更多的英国战斗机出战,并将其歼灭。

尽管英国飞行员表现出无畏的胆量和精湛的格斗技艺,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德军面前,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机的问题不大,而越来越少的飞行员却很难一时补充,常常出现“飞机等人”的现象。皇家空军的致命弱点暴露无遗。

可怕的是,德军似乎并没有收手的迹象,反而加大了轰炸范围和频次;雷达也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漫天飞舞的都是德军轰炸机。短短10天,英国就有446架战斗机被击毁,更有231名飞行员伤亡,这个数字占到驾驶员总数的1/4。

更糟糕的是,英国南部的5个前进机场遭到严重破坏,沿海7个关键的雷达站也在轰炸过后濒临瘫痪。皇家空军的防御力量明显开始减弱,英国面临着灾难性的危险,丘吉尔焦虑地说:“再这样下去,国家就有沦陷的危险。”

也就是说,德国空军的打击再持续一段时间,哪怕是一周,在英国的上空将不会出现有组织、成规模的战斗机编队,皇家空军毫无还手之力。说白了,英国的大门彻底地向德军敞开,“海狮计划”一定会获得成功,英国将成为下一个法国。

然而,德国对于英国的轰炸,唯独不包括伦敦。

自德国实施“海狮计划”以来,对英国本土所有的军事设施,和军工厂都炸了个遍,甚至对有些机场和雷达站进行三番五次地轰炸。为了诱惑更多的英国战斗机,德军更是将伦敦郊区的军事设施,作为打击目标,却唯独禁止轰炸伦敦,这是为什么?

禁止轰炸伦敦的命令来自德国元首。首先,在他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坚决的消灭法国,并将苏联沦为其殖民地。也就是说,在其战略规划中并没有称霸全球的想法,只是逼迫英国和谈,分享陆地和海洋霸权。

但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却遭到了英国人的拒绝,或者说他根本不了解英国人的野心和战略观。恼羞成怒的德国元首,决定实施“海狮计划”,让英国人领略一下德军的强大,并在压力下与德国和谈,不炸伦敦是为了留出和谈的余地。

其次,参加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清楚两线作战是德军失败的原因。争取与英国和谈,是为了避免德军进攻苏联时“重蹈覆辙”;而全面轰炸不包括伦敦,就是做出“引而不发”的姿态,即使不求和,也会让英国忌惮德军的实力,避免两线作战。

更重要的是,收买人心。禁止袭击民用目标和伦敦,主要是将民众与政府隔开,通过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使生活窘迫的英国民众迁怒于政府,并向其施压与德国和谈。一旦轰炸伦敦,会增加民众对德军的仇恨度,更加坚定与德军抗战的决心。

但一些德国空军将领却不认同,他们主张对伦敦实施轰炸,认为只有恐怖性轰炸,才能瓦解平民的斗志,并使英国人走向谈判桌。戈林反问这些将领:“柏林人会向恐怖轰炸屈服吗?”从这点看,戈林与德国元首的看法一致,伦敦不能炸。

经过一个多月的轰炸,双方都精疲力尽、损失惨重,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得胜利。特别是英国人,尽管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但飞行员连续作战,不仅疲惫不堪,而且人数越打越少。空军司令道丁上将期盼道:“哪怕休整一周也好啊”。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列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