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制造了几架半无尾的实验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得到了改进,允许超过声速或1马赫的速度越来越高。认为整个或半无尾翼设计在穿越跨音速范围时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但1950年代的飞机技术和机身设计尚不足以安全控制无尾翼设计。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无尾设计得到了重新审查,因为计算机控制的电传操纵系统可以迅速调整飞机的飞行控制,以保持无尾机身的机载。无尾设计还具有比尾表兄弟更隐秘的额外优势-没有尾巴,更少的雷达反射回雷达天线。由于阻力较小,无尾设计还具有更好的航程,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比传统的尾翼飞机更具机动性。
X-36
X-36是技术演示器,只有两架看上去颇为奇怪的飞机被制造出来。它们是次规模的原型,仅占总预期大小的28%。为了进行机动,X-36依靠“分体式副翼和先进的推力矢量喷嘴进行方向控制”,以及向前安装的鸭式操纵面。根据NASA在X-36上的网页,这两个原型机的操纵异常出色,这归功于采用电传操纵的飞行系统来弥补飞机固有的不稳定飞行特性。
该设计最初是在1993年制定的,这要归功于改进的电传操纵技术,该技术到1980年代后期已经足够成熟,可以使该项目可行。原型制造始于1990年代中期。
由于这些飞机只是小规模的机型,因此没有携带飞行员。他们由坐在驾驶舱模拟器中的地面控制器远程驾驶。飞行员有“一个‘窗外’从照相机在飞机视图,完成与一个平视显示器,”根据给波音公司。X-36计划的首次飞行是在1997年,成功进行了数十次飞行
X-36满载燃油时仅重1,250磅。两个原型机均由小型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可提供适度但足够的700磅推力。根据NASA的说法,“一次典型的研究飞行从起飞到着陆大约持续35到45分钟。”
根据对波音公司,小型X-36是真的很便宜。“ X-36的开发,制造和飞行测试的总成本约为2000万美元,不到开发和测试全尺寸载人飞机的成本的十分之一。”
有点莫名其妙的是,尽管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但并未采用先进的战斗机设计。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与建立全尺寸原型相关的成本,这将比子尺寸模型昂贵得多。(文/卡勒布·拉尔森(Caleb La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