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德国试图与英国进行和谈的梦想破灭,决定实施“海狮计划”,教训一下“不识时务”的英国人。由于隔着英吉利海峡,也就决定了双方的战争,只能从争夺制空权开始,好大喜功的戈林十分乐意、也很自信的受领了任务。
在他看来,没有战斗机的防空力量,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消耗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是夺得制空权的关键。他决定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以打击英国商船等目标,引诱其战斗机出击并予以消灭,达到消耗其空战力量的目的。戈林的计划能实现吗?
其实,飞行员比战斗机更金贵。
大不列颠空战初期,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近似于“角斗士”的空中格斗,在面对面的近战中,战斗机飞行员之间在空中争得“你死我活”;而在海面上,双方为了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同样争得“热火朝天”,甚至大打出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当时,培养一名飞行员远没有现在复杂,以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所花费的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这么简单,最快也要3个月才能进行实战。但在战争期间,3个月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灭亡和生存,营救落水飞行员显然很划算。
其次,由于二战期间的战斗机制造技术成熟,一旦形成生产线,产量是惊人的。但飞行员的培养速度明显落后于飞机的制造速度,常常出现“战机等人”的现象。被营救上来的飞行员,可以即刻驾驶一架新飞机重返蓝天,参加战斗。
更关键的是,还有一个影响士气的问题。作为高风险军种,飞行员福利高也代表着危险大,生命保障是最能提振士气的方法。也就是说,及时救助被击落的飞行员,同及时医治伤病一样重要,眼看着飞行员在大海中溺死,对士气影响很大。
英、德双方在空中格斗的同时,在大海上也展开了一场搜寻落水飞行员的竞赛。德国为了营救本国飞行员,同时抓捕英国飞行员,专门派出印有国际红十字会标志的水上飞机,闯入双方短兵相接的战区,停在海面上打捞飞行员。
英国人更绝,以德国违反了国际红十字会的协定,警告对方:所有“救护飞机”,只要胆敢闯入战区,不管有没有红十字标记统统击落;同时,英国也冒着极大风险去营救飞行员,当看到德国人时,往往是眼看着他们淹死。可见,战争就是你死我活。
戈林加大空战力量,希望尽快夺得海峡制空权。
1940年7月,虽然大不列颠空战远没有进入高潮,但双方飞行员却争斗得异常艰苦。每天有12小时以上处于一级战备状态,衣不解甲地呆在战机附近,等待起飞命令。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大战的前奏,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以英国为例,一个飞行中队一天要执行4次飞行任务,每次在空中滞留时间达一个半小时。一旦有作战任务,常常是这边刚落地,加满油就起飞。那段时间,对战斗机飞行员的意志是极大的考验,他们十分盼望着恶劣天气,德军不会进攻。
但戈林想速战速胜。即使在恶劣的天气下,依然命令部队展开进攻。在他看来,空战的效果似乎正在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着。为了防止英国人“留一手”,他加大了进攻规模,将英国人的后备力量也引诱出来,争取在空中进行歼灭。
虽然双方战斗机近距离的格斗激烈,但很少有超过15分钟的,正因为这样,格斗显得更加惊心动魄。有意思的是,天气晴朗的时候,海峡两岸能一清二楚地看到海峡上空的激战,英国广播公司更是在海峡峭壁上,开通“直播”介绍战况。
那段时间的英国民众围在收音机旁,听着解说和评论,尽管没有参与空中格斗,但人们的心随着战场跳动,他们有时欢呼雀跃,有时胸前划十字,为飞行员祈祷。此时,比民众更纠结的是英国空军司令道丁上将,他更担心不断减少的飞行员。
德军飞行员的经验老道、诡计多端,让英军吃了大亏。他们往往表现出“落单”的情景,诱惑一至两架英机前来追击,当其进入靠近法国的伏击区域时,埋伏的德军就会一拥而上进行围歼,许多年轻的英军飞行员再也没有回来。
道丁不得不命令各部队,一旦飞行员超过英国海岸的滑翔距离之外,即使遇到再激烈、再诱惑的战斗,都不允许追赶。他向部下解释道:“我要活着的飞行员、而不是死去的英雄”。因为,真正的大战还未到,这样的战损,英国承受不起。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列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