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试”:大唐猛将尉迟恭的马槊加鞭锏,怎样用才有威力?

编者按:隋唐之际,风云变幻,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尉迟恭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后世的演绎当中,尉迟恭使蛇矛、提钢鞭,南征北战,为唐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在小说《说唐演义》中,李渊钦封秦琼尉迟恭二人鞭锏,称之为“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起李乾坤”。本文,我们尝试还原一下唐代大将尉迟恭的武技,聊聊马战当中,钢鞭和枪槊如何结合使用。

   马上鞭枪配合使用的武艺,翻阅史料,在中唐以前尚不多见,到晚唐五代时期颇为流行,五代名将王彦章,善使马枪,号称铁枪王,同时有传世赤心报国鞭,可以推测其有可能也是一位鞭枪高手。宋代鞭枪合用这一武技达到巅峰。据《宋朝事实类苑》卷55载:“(呼延)赞作破阵刀、降魔杆、铁鞭,幞头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乌骓马,绯抹额。慕尉迟鹗公之为人,自称‘小尉迟’。”而在《宋史》中,也记载呼延赞“具装执鞭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回”。此外,宋代名将王继勋也是一位鞭枪高手,根据《宋史·王继勋传》记载来看,其中有言“继勋有武勇……常用铁鞭、铁槊、铁挝,军中曰为‘王三铁’”。而在描写北宋末年的《水浒传》中,则有“病尉迟”孙立这一武艺高超的人物形象。总之,枪与鞭相配合的“鞭枪”武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曾经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马上武艺形式。

▲五代名将王彦章所用“赤心报国鞭”

关于鞭这一武器的演变历史,在此前公众号文章《尉迟恭的鞭枪武艺到底有多强?别听说书的,我们拿实物比划给你看》中,已经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讨论下鞭枪在马上是如何使用的。关于鞭枪的使用,我们主要要思考三个问题:1、鞭的携带方式;2、鞭的持握方式;3、鞭的使用方式。

▲可以看到宋代鞭锏类兵器的手绳孔大多手柄后端

首先是鞭的携带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笔者多年。在大量关于鞭的携带描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孙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水浒传》;““这一个戗金铠身上穿,那一个蘸钢鞭腕上悬”——元曲·《碧桃花》;“个个腕悬鞭与简”——《喻世明言》;“黑手高悬霸主鞭”——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这些描写无一例外都提到一个动作——腕悬,也就是说把鞭悬挂在手腕上。但是,从现存的大量鞭锏类的兵器中,手绳孔位置大多在柄首处,这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不好抓取,其二是不好携带。笔者用自用的锏做过一个实验。

▲缩短手绳长度可勉强抓取兵器,但很不方便,同时对使用影响极大

笔者所用锏长80公分,其中,锏身60公分,柄20公分。调节手绳周长为20公分时,手刚刚可以进入绳圈,自然抓握位置在柄头配重锤处,同时,当正常持握时,如此短的手绳会绷紧陷入肉中,使用极不方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手绳完全不妨碍使用时其长度大概在40公分周长左右,此时连柄都摸不到,同时,手自然下垂时手绳加上锏在一米左右,拖于地面,很难想象古代大将如同囚犯拖着锁链一般拖着把兵器走路的情景,这一方法亦不可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最基础的兵器形制没解决时,关于鞭枪的使用问题便暂时搁置下来。

▲放长手绳无法直接抓握兵器,同时行动极为不便

一直到去年,机缘巧合见到了北京万周迎老师所藏铁鞭的照片这一携带问题才得到解决。当时见到照片时真的是眼前一亮,第一反应是这就是配合枪槊使用的钢鞭。原因无他,这把鞭的手绳孔位置笔者太眼熟了。此鞭的手绳穿孔位置不在手柄尾端而在柄箍处,柄箍加粗后穿孔挂绳以悬腕。这一手绳孔的位置,极易使人联想起现代马术运动中的马鞭。当正常悬挂时,手柄是略高于手腕的,在这个位置的手柄,极易抓握,正持反持皆可,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此外,此鞭不同于传统鞭锏给人粗大长重的印象,全长仅65厘米,重不到2斤,小巧轻便,其尺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鞭主要是作为副武器使用,这一长度和重量可以不妨碍其他武器的使用。

▲现代马术运动所用的短鞭

笔者根据万老师提供的数据,定制了一把鞭,新鞭为不锈钢材质,除材质不同使得新鞭重1.8kg,较重于旧鞭外,其余部分新制鞭和原品鞭呈现较小的差异。在解决了携带问题后,我们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持握?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点,左手持还是右手持,正持还是反持,以及手绳的系法。

▲新旧鞭对比

关于马战鞭枪中是左手持鞭还是右手持鞭,笔者认为以其不影响枪的使用为要。在前文中我们提到,鞭枪技法流行于唐宋,此时的马枪形制基本为槊形,尉迟恭便是以善使马槊闻名,因此,枪的技法可以参考之前介绍马槊技法的文章《您有一份马槊实战技巧请查收!骑兵马战中的冷兵器王者,怎么用才对?》。在此文中,我们讲了马槊主要分为单持和双持两种,同时介绍了马槊中盘槊的动作,与游场枪不同,马槊的使用没有明确的前手后手概念,只有主手和副手的概念,如笔者自己,不论单手持还是双手持都主要以右手持槊,可以理解为右手为主手、左手为副手,而鞭的定位是副手武器,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为左手持握较为合理。笔者的这一结论在一些关于鞭枪的描写中可以得到佐证。如《说唐演义》中,尉迟恭同秦琼对决的著名桥段三鞭换两锏里所描写“(尉迟恭)遂左手举鞭,右手提矛等着。……尉迟恭大喝一声,将鞭打下。叔宝把左手的锏架开鞭,右手的锏打去。尉迟恭把右手的矛一架,左手鞭又打来了。叔宝架开鞭,又打一锏。尉迟恭一矛架开锏,又是一鞭,叔宝架开鞭,却待要打,尉迟恭回马就跑了。”

▲著名演义桥段“三鞭换两锏”

关于正持还是反持的问题,笔者则认为两种方式皆可,以方便为宜。在前文我们介绍过此鞭结构同速度赛马鞭极为接近,因此,反持是合理的选择,在战场上瞬息变化的复杂环境下,能顺手抓取到钢鞭即达到战术目的,至于正持反持,都有其可使用的技法,我们在后文会说。

▲正持与反持皆可

最后来讨论下关于手绳的系法。为了做到不影响武器的使用,鞭的悬挂应做到贴近手腕位置,最好可以进行一定的固定以减少其晃动。根据一般的手绳系法来系,我们可以看到鞭柄位置位于手腕外侧,此时将手腕翻腕即可正持抓取钢鞭,使用方便。但是晃动相对较大,在进行拦枪时,由于左手位于前方,手腕外翻时,鞭会相应往内侧甩动,在马上会抽击马的颈部,干扰马匹,甚至对马匹造成伤害,这是不合理的。但是如在介绍马槊技法时我们说过,马槊对决中拦拿是很主要的动作,如果说由于佩戴钢鞭而舍弃这个动作,这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无从说不影响枪的使用,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系法值得商榷。

▲这一系法抓取方便顺手,但悬挂时鞭体晃动较大,会影响马匹和其他兵器使用

因此笔者在此系法基础上略加改动,将绳结位置系于柄的根部,这样一来,钢鞭悬挂于手腕时,手腕动作对钢鞭晃动的影响得到相应减小,虽仍有一定的晃动,但笔者认为较之第一种方法相对合理。在这种系法上,手柄位置较上种系法相对较高,因此正持、反持都较为方便,持握方式的灵活也是这种系法的一大优势。

▲改进后的第二种系法在不影响抓取的前提下使鞭身稳定性有了大幅提高

钢鞭晃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来自于一个此前笔者忽略的细节,那就是护腕。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中,护腕是盔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推测,使用鞭枪技法的将领基本上都佩戴护腕。于是,笔者选用了一款“捧日虎骑”的护腕进行测试。在佩戴护腕后,手腕变粗,以第二种系法拴系的手绳正好固定于护腕上,基本上不会有位置移动的情况。同时,由于有护腕的隔离,手腕翻腕的动作对钢鞭基本上不会造成影响,使得钢鞭对马匹以及枪槊的使用的影响基本降为零。此外,护腕还有一个好处是缓冲了手绳对手腕的摩擦,化解了手绳对手腕造成的压强影响。

▲护腕的使用解决了悬挂稳定性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鞭枪配合的使用技法。鞭枪合用的思路,即是很典型的长以护短,短以卫长的思路,但是考虑到鞭的长度和分量,其主要还是体现在长以护短上,如三鞭换两锏里,尉迟恭两次架开秦琼双锏的都是蛇矛。关于鞭枪的使用场景,笔者很认同马明达先生在《说剑丛稿》中的论断,即在“马枪对战,关键在双方驰马对刺的一瞬间,如刺而不中,身体贴近,枪体长大周转不灵,枪便失去了效用,这就是戚继光所说的“长枪架手易老,……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即与赤手同矣。’,此时,挂在手腕上的鞭便可以发挥作用。鞭可以击人,也可以击马”。即发生于二马错镫之际时枪槊刺击不中或格开对手兵器时使用,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水浒传》中,孙立鞭打寇先锋的段落中描写得很清楚,“那寇将军却扑入怀里来。孙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钢鞭,向那寇先锋脑袋上飞将下来,削去了半个天灵骨。”寇先锋扑入怀里,基本上是属于贴身状态下的格斗场景,因此,鞭体不需过长,65公分的鞭已足够进行有效打击。同时在如此近的距离下,借助马的冲击力,两三斤的鞭已足够造成致命伤害。

▲马枪与钢鞭长度对比,很典型的长以护短的综合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鞭锏以抡砸劈掼的方式不同的是,鞭枪中鞭的使用主要以抹、截、刺、捣等小幅度动作为主。由于二人贴身,无法进行大幅度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多是以鞭对对手头面部进行攻击。举一个例子,当对手位于自身左侧时,使用枪先横向拿枪格开对手兵器,同时快速以右手单手夹枪,左手提鞭抬手就打。在正持状态下,借助马力以横扫或刺击动作进行攻击,反持则以抹为主,其动作类似于勾拳,实际上也是横扫的一种。或是使用柄首的配重锤捣向对手头面,这些攻击一旦得手都是致命的。如对手已过自己正面,则反抽或戳击对手后心,也可造成致命伤害。在视频的最后即为此段文字的演示。

▲钢鞭与槊头长度接近

兵不杂不利,鞭枪的搭配使用,使其能长以护短,短以卫长,发挥综合的杀敌效果,可以说是古人在战争中的智慧结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