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在这些入侵物种中,有对农业的危害的,比如烟粉虱,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虫,能够传播70多种病毒;有对林业的危害,最臭名昭著的当属松材线虫;会与牧草竞争或直接危害牲畜,对畜牧业造成危害;还有一些入侵物种会挤占受保护物种的生态位,严重的可导致物种灭绝,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甚至一些入侵物种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最臭名昭著的当属红火蚁了,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如水泡或脓包破掉,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能引起这些反应,是因为火蚁腹部末端有连接毒腺的螯针,连续刺入皮肤,释放毒液引起过敏反应,毒性成分为水溶性毒蛋白。
红火蚁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火蚁属,体型只有2-6毫米,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等地区。
尽管在1973年才正式命名,但是早在1930年,红火蚁就已经入侵美国,每年能以19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成为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
除了会危害人体健康之外,红火蚁还会叮咬人类牲畜,啃咬农作物,红火蚁还能啃咬各种电力设备的绝缘体导致短路等巨大的安全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红火蚁也擅长捕杀幼鸟和爬行动物,包括鹌鹑,短吻鳄,蜥蜴和海龟,尤其是受威胁的美国易危物种沙漠地鼠龟。此后,红火蚁横行美国70余年,美国,每年有超过8万人被红火蚁蜇伤,且致死率居高不下。
红火蚁之所以难以消灭,得益于它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蚁后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而红火蚁存在多蚁后型,一个蚁巢里有多个蚁后,后者的繁殖和扩散能力更强一些。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这让让它们在生态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多个蚁后的红火蚁群可以在每亩土地建造67-83个蚁丘。
而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几乎可以在任何土壤里筑巢。2004年,在中国广东首次发现红火蚁,2013年据中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红火蚁分布于中国7个省/区,169个县(市、区)。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运输。这也是为什么红火蚁可以快速入侵各大省市的原因。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从上个世纪伊始到2017年,我国地表的平均气温已经升高1.21摄氏度。
在如今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对于红火蚁的繁衍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红火蚁会不会像1998年的电影《蚂蚁的袭击》一样肆虐地球进而统治整个生态圈呢?
一项德国的研究发现,在1989年到2017年的二十多年间,受栖息地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一些地方昆虫的生物量已逐年递减,下降了75%。然而,其他昆虫消失殆尽,反而让红火蚁迅速抢占了生态位,见缝插针地扩展自己的地盘。
2019年,日本东京港青海码头货柜场内已经累计发现了超过300只原产于南美地区且具有超强毒性的红火蚁,直接轰动了全国,日本首相官邸召开紧急会议,要知道在日本境内这种外来生物根本没有天敌,如果不加控制日本政府很有可能会每年多花数十亿美元去消灭这群蚂蚁。内阁长官用“事态升级”来形容此次“外敌”入侵,同时告诫民众,发现这种生物切勿用手触摸,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当地有关部门。
世界各国的防治手段都是以毒饵剂为主。在实施化学防治的基础上,同时加入生物防治因子能进一步优化防治效果。但是收效甚微,目前,中国科学家寄希望于培养双齿多刺蚁来对抗红火蚁,这种蚂蚁领地意识很强,并且有攻击红火蚁工蚁的倾向。
关于两种蚂蚁的研究显示,双齿多刺蚁总是选择主动进攻多过防御,而红火蚁则以防御为主。在对抗不同体型的红火蚁时,多刺蚁策略也有不同,比如在面对红火蚁小型工蚁时更多选择主动进攻,而当对手换成了大型工蚁,多刺蚁就减少进攻,增加防御。
即便在相同数量下,红火蚁的损失也比双齿多刺蚁更多。无论谁先进入觅食区,双齿多刺蚁都能做到一换三的交换比;当双方同时进入觅食区,两者的损失是最为接近的,此时红火蚁差不多能和双齿多刺蚁一换一。
然而当双齿多刺蚁种群庞大来起来,是否又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最后,在红火蚁的疫区,进行户外活动要特别小心,不要踩到蚁巢。不慎被红火蚁叮咬,迅速用肥皂与清水冲洗被叮咬部位,有条件的情况下冰敷处理,简单处理后在医生指导下涂抹外敷药物缓解瘙痒疼痛,切勿抓破水泡以免导致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