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季,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军,在德军“闪击战”的打击下,一个月土崩瓦解。英军也损失惨重,不得不从敦刻尔克撤回本土。然而,德军的进攻戛然而止,没有乘胜追击,彻底丧失了进攻英国本土的最佳时机。
首先,经过法国战役以及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皇家空军的实力大减,已经损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战斗机保卫本土。凭德军实力,如果连续进攻,不给对手喘息机会,英国空军将消耗殆尽,并失去最有效的防御力量。
其次,法国战役消耗掉英国陆军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万盟军更是丢弃了大部分装备,没有什么战斗力;其海军尽管势力大,但分布比较分散,真正用于本土防御的海军不是不可战胜,尤其是在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更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英国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时赶不过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乘胜追击,攻占英国本土的概率很大。就连丘吉尔自己也说过:“1940年,德军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好在,一向自负的德国元首,一厢情愿地认为英国一定在大兵压境、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理智”地选择和谈。于是,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英国和谈,并开始着手准备进攻苏联。结果白白浪费近一个月的时间,给了对手难得的喘息机会。
英国利用这段时间,整顿军队,尤其是空军。不仅成立了单独的防空指挥部,将全国近千架战机整编为56个战斗机中队,统一指挥;更建立了51座鲜为人知的雷达站,并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预警系统。因为,空军将是本土防御的重要力量。
更关键的是,飞机制造厂加班、加点的生产。原材料不够,就发动全国进行支援,各家各户将铝盆、铝锅等铝制品捐献出来。就是这段时间,英国共生产了446架新战机,比同时期的德国还要多生产了100架,战机数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为了更安全,丘吉尔将目光盯在了法国海军。
法国投降后,反而加大了对英国的威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单凭德国海军的势力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但拥有世界排名第4位的法国海军,在投降后与德国海军合兵一处,将是一个令英国不敢轻视的海上力量。丘吉尔该怎么办呢?
两条路,一是谈判,将其争取过来,编入英国皇家海军,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二是对执意“不归顺”的,武力解决、就地歼灭。说白了,“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一夜之间,昔日的盟友成为死敌,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首当其冲的是,停泊在地中海奥兰附近的一支包括一艘航母在内,共计几十艘战舰的特混舰队。英国舰队将其包围后,双方进行谈判,但遭到了拒绝。结果只能是武力解决,法国舰队大部分被击沉海底。那么,法国海军为什么“不配合”呢?
首先,军人荣誉。德国“闪击战”将法国陆军打得丢盔卸甲,但不代表海军实力弱。国家投降,尽管不服气,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英国也来“逼降”,任何有气节的军人,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无理要求。
其次,维希政府也代表国家,也是有尊严的。尽管成立的是一个傀儡政府,但也是法国人的政府。英国人看着不顺眼,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是公开的威胁,这是践踏一个国家的尊严。当然,短短一个月投降两次,这种屈辱谁也接受不了。
更主要的是,战前英国人一直是法国人的老大,作为军人早就受够了他们的“吆五喝六”;更过分的是,按照英国人的军事部署,法国战败,这口怨气自然要算到他们的头上。现如今,好不容易脱离了英国人的“监管”,怎肯轻易就范。
此时的丘吉尔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命令迅速解决法国海军。散落在各地的法国舰队要么被武力解决,要么被法军自沉,很快丧失了作战能力。尽管德国企图依靠法国海军,增强自己实力的梦想破灭,但从此,英、法两国从盟友变为仇视。
当然,丘吉尔也不想与法国人为敌,但维系国家安全,不得不走出这一步。从事后看,德国始终没敢登陆英国本土,尽管与英国皇家空军的英勇奋战分不开,但丘吉尔出此“下策”,消除潜在威胁,更是功不可没,并足见其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列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