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养殖场中,农场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选择只饲养产蛋的母鸡,原因是因为即使没有公鸡,母鸡照样能产蛋,而且蛋的营养元素以及组成物质,和交配过的鸡蛋几乎没有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母鸡不和公鸡交配也能产蛋呢?
答案其实和鸡蛋的形成有关。
鸡蛋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鸡蛋的结构包括:卵白、卵黄、蛋壳、气室、系带、卵黄膜、胚盘。我们经常把蛋黄当作是鸡的受精卵,但其实蛋黄上面小小的胚盘才是真正的受精卵。
鸡蛋在形成之前,胚胎会从母亲的卵巢中进行减数分裂发育,发育完成之后成熟的卵子会进入输卵管。
如果在这里遇到了雄性的生殖细胞,那么该枚卵将会受精,形成受精卵,然后继续向前;如果没有遇到雄性的生殖细胞,那么这枚卵子将会继续向前。
在母亲的膨大部,受精卵会被包裹住蛋白、蛋黄、系带等物质,之后又会在子宫内会被包裹住蛋壳,最后经过泄殖腔被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会持续10-12天左右。
我们经常见到的母鸡,大概每天都会产下一枚蛋,但其实野生的鸡并不会如此密集地产蛋,它们只会在交配期才会产蛋,而且在整个繁殖期只产4-6枚左右。
之所以母鸡会每天产蛋,原因是因为人类的选择。
人类的选择
我们知道,产蛋对于母鸡而言,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行为。自然界中的能量对于任何生物而言都是稀缺的,野生环境下母鸡只会在繁殖期时才会产蛋,以节约能量。
而且,鸡和鸟一样,产蛋行为受自身的生理规律调控,这说明,即使没有交配,它们在繁殖期时也会产蛋。比如:宠物鸟类即使没有异性交配,母鸟也会产蛋,只不过产下的蛋没有受精,无法孵化出雏鸟。
对于人类而言,野生环境下,母鸡产蛋效率实在是太慢了,为了获得更多的鸡蛋,人们驯化了一种专门产蛋的鸡。
驯化的过程很简单,虽然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生物的遗传规律,但他们会保留产蛋较多的鸡蛋,然后孵化出后代;再从这些后代中选出产蛋更多的后代。就这样,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驯化之后,母鸡产蛋越来越多,甚至不在繁殖期也能产蛋。
在野生环境下,不在繁殖期也能产蛋的鸡,会被自然选择淘汰出去。这是因为产蛋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行为,在自然界中每天产蛋非常消耗能量,以至于它们会因能量短缺而死亡,留下只在繁殖期才会产蛋的个体。
但是人类的出现,为鸡提供了稳定并充足的能量,使得它们即使每天产蛋也不会因能量短缺而死亡,因此产蛋更多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
公鸡存在的意义
虽然母鸡的产蛋不需要公鸡也能进行,但是鸡想要繁衍后代,仍旧需要公鸡的参与。
除此之外,人类饲养的鸡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产蛋的鸡,此时农场主会专门饲养母鸡,只保留极个别的公鸡用于交配。
另一种是专门产肉的鸡,此时农场主会更倾向于饲养公鸡,因为公鸡的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周期短,对于农场主而言鸡每早一天出栏,就可以省一天的饲料费用,而且还可以早一天收回成本。
再者,虽然以产蛋为目的的母鸡也可以提供肉,但它的肉质,通常不受市场欢迎,这是因为以产蛋为目的的母鸡在品种的选择上,会着重它们的产蛋能力,而以肉类为目的的鸡在育种时,会比较看重它们的肉质是否鲜嫩多汁。也就是说,从品种上看,以产蛋为目的的肉质不如以产肉为目的的鸡受欢迎。
以产蛋为目的的鸡在饲养时,会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这是因为饲料中的蛋白质较多会导致母鸡不产蛋。而饲养公鸡的农场主会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让它们能够迅速长肉。
除此之外,两者的出栏时间也不同,以产蛋为目的的鸡通常会饲养2-3年,等到它们产蛋能力下降时淘汰,此时的肉质较柴,口感不好。而以产肉为目的的鸡通常只会饲养3-6个月左右,此时的鸡肉质更鲜嫩,更可口,更受市场欢迎。
从这两方面来看,虽然母鸡不需要公鸡交配也能为我们提供鸡蛋,但这并不能说明公鸡就一无是处,毕竟我们经常吃到的鸡肉就是它们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