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何拿下南宋后,对外征伐几乎没赢过?

蒙元立国是以其强大的军事战斗力为后盾的。元史兵志记载,兵者“用得其道,则兵力富,而国势强;用失其宜,则兵力耗,而国力弱。”元朝是以兵力的强大与否来看国势强弱的。纵观元朝的历史,军事斗争贯穿始终,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世祖在位期间,更是四处征战。钱穆说到“元代入主中国,凡十一主,一百零九年。世祖的三十余年无岁不用兵,南定南宋,又规海外。”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汗位。随即进行了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军事斗争。灭南宋之后,忽必烈更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陆续展开了对海都、笃哇、昔里吉、乃颜等诸王的军事镇压,同时积极镇压国内各民族的人民起义。从成吉思汗立国至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军几乎年年征战。元朝内部无论是四处征伐的军士们,还是普通的民众,都被这种长期的军事斗争所拖累。在如此频繁的军事斗争后,忽必烈仍旧发动了不得人心的对外征战。

元军长期对外作战,没有得到体养生息,战斗力必然下降。有诗文发出了“老兵饱尝征战味,听说南征愁满面”的感叹,反映了元廷军人的反战情绪。元朝所进行的对外战争,在国内外都不得人心。在元朝国内,湖南宣慰使上奏朝廷,“连岁征日本及用兵占城,百姓罢于转输,……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誊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民众疾苦,元朝的部分官员也对征战持反对意见,“淮西宣慰使昂吉儿上言民劳,乞寝兵”。

由于元朝所进行的斗争是非正义的,因此遭受战争侵略的海外诸国人民更容易团结起来。在安南,普通人民和军队积极配合,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击退了元军的来犯。战争相持阶段,安南国内“各村庄的青年们自己武装起来建立了乡丁队伍,以保卫家乡”。安南面对元军多次的入侵,采用了灵活的作战方法。安南国曾颁布抗战命令“凡国内郡县假有外寇至,当死战,或力不敌,许于山泽逃窜,不得迎降”。这既给了元军沉重打击,又避免了蛮力决战,保存了实力。

霍尔在其著书《东南亚史》也讲到是“占婆和安南一道成功击退了蒙古企图征服他们的全部进犯”。元军第一次征伐日本时,日本民众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日本国民几乎动员全国力量来进行抵抗。上至将军,下至士兵、平民,“甚至神社佛寺人员都争先恐后急驰而来”抵抗元军。同样所签发的高丽人民因为不断要为忽必烈军队提供钱粮和战船,心中多存有不满,

井上清曾指出“强制的高丽人和汉人建造的船只很不坚固,陆战方面无敌的的蒙古军在海战方面不得不依靠对元朝怀有着怨恨的宋朝降将的指挥。”而这又为元朝的舰船遭遇海风袭击,统帅独自逃跑埋下了伏笔。忽必烈发兵四处征伐,引发国内人民反抗,国外人民对抗,这也是忽必烈征伐海外不得民心而造成的恶果。而失去民心的忽必烈,所进行的劳师远伐必然会遭到失败,这也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元人赵天麟曾批评道:“窃见数年以来,北征阅墙之叛,东伐孚海之国,近又大举南征,鞭策未尝停,戎僵未尝解……胜之不足以喜,得知不足以治。”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忽必烈富有雄才大略,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统一中国之后,理应效仿汉唐建国初期施行体养生息的国策。然而,元世祖深受蒙古旧俗的影响,继续走向了四处征伐的道路。忽必烈所进行的斗争屡屡失去民心,尤其是江南民众,对此更是深恶痛绝。在国内不得人心,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后方支援,而交战国方面,诸国人民更是不屈于不正义之师的征伐,给予了坚决、灵活的抵抗,因此战争失利在所难免。

忽必烈为了继承祖业、开疆扩土,频频向亚洲诸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是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了海外征伐的失败。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元朝军队主力蒙古、探马赤军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比较适应在北方空旷之地骑兵作战、大迂回作战等方式。而亚洲以上遭受征伐的诸国大多是岛屿和海水相间,多位于潮热的南方之地。其特有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元军十分的不适应,最终导致了元军在前线作战的节节失利,此可谓是元朝军队海外征伐失败的客观自然原因。其二,由于蒙古诸王的叛乱、国内人民反抗,导致元军把大部分军力用以平叛、镇压国内的反抗武装力量上。

从而使得用于对外作战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元军最终失败的客观人为原因。另外,元朝军队内部因为等级制度的存在,各个等级军队之间矛盾重重,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减弱,从而导致整个军事斗争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忽必烈登基汗位之后,四处征战导致了军士们滋生了很强的厌战、惧战情绪,同时为了征伐海外,四处征兵纳粮,导致普通民众生活十分的艰难。民众反对征伐,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精神支柱。进行这种不得民心的征伐战争,导致了江南盗贼多起,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而最终在失去民心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军事后方的强大支援。因此,元朝军队在逐渐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物质支援之后,依然四处征伐,导致元军数次进行海外战争的失败。

参考资料

【1】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