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发生在泰国帕夭府,大量游客发现树上挂着各种各样“神奇的果实”,于是有人用无人机飞上去拍照。此情此景应该配上赵老师的那句话: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繁殖的季节。
图:这些其实并不是“果实”而是一个个鸟巢,但是这不是一般的鸟巢,而是“定情信物”!
编织鸟巢的是雄性织布鸟,编得又大又精致,完全是物种演化的结果。“手工活”不好的都因为交不到“女朋友”,被淘汰掉了。经过一代代筛选,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留下的都是“能工巧匠”,筑巢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体积也越来越大,然而每到繁殖季节,还是会有很多雄性编织鸟被淘汰掉。(雌性编织鸟:不但要有房,而且要有好房!)
难道动物也能欣赏美学?
编织鸟其实体格并不大,完全不需要这么大的鸟窝,那么雌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一切都跟“性选择”有关。
图:编织鸟倒挂编制巢穴
达尔文曾经在信中写过一句话:
“每次看到孔雀的羽毛,我都会觉得恶心!”
他一开始想不明白雄孔雀为什么要拖着长长的尾,这就是个累赘。人类欣赏孔雀开屏的美学,难道雌孔雀也有审美?难道动物也有求偶社交?
图:神奇的能力,精致的鸟巢
雄孔雀和编织鸟的例子反应了动物界普遍的现象:美学主要都体现在雄性身上,漂亮的雄狮,开屏的雄孔雀,会筑漂亮巢穴的雄编织鸟,会装饰小亭子的雄园丁鸟。
图:雄园丁鸟搭建的“小亭子”及存储的食物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一般来说竞争都发生在雄性之间,例如男人决斗,雄狮子搏斗,雄海象争斗。有的雄性物种之间的竞争比较柔和:比开屏,比谁搭的房子好看,比谁的体格更大,比谁找的食物多。
图:英俊威武的雄狮
无论是美学,还是暴力竞争,其实最终还是呼应了物种起源的核心:获得繁殖的权利,传承自己的基因。在进化论中,达尔文把动物间这些让人不解的美学和行为称之为“性选择”:
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
动物真能识别美学吗?雌雄编织鸟只是因为“房子”漂亮吗?其实不然,选择“房子”的背后逻辑的还是为了物种的繁衍,种间的优胜劣汰,这其实也是人类的一种写照。
性选择源于雌雄繁殖策略的不同
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动物择偶的主动权一般都掌握在雌性手上,雄性存在竞争,雌性不存在。物以稀为贵,当一个市场中只有你一家卖胡萝卜,往往议价权在你手中,如果有好几家卖胡萝卜可能就会出现竞争。
图:一夫多妻制的猩猩社会
雄性的生殖细胞数量较多,主要部分为遗传物质,也就是说雄性只需要把自己的大量“种子”播撒出去就可以完成基因传承(数量为主)。动物世界中大多数动物都为一夫多妻制,雄性很少照料后代。
图:物以稀为贵,不同的策略
雌性的卵细胞含较高的营养,拥有生命诞生所需的全套物质(例如线粒体)及大量营养物质,体积较大,数量是有限的(质量为主)。因此雌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卵)细胞都可以尽可能的匹配上最优良的另一半基因。除此之外,每一个后代都需要在它身体中孕育,甚至在诞生之后还要独自进行养育,往往付出的多得多,因此策略倾向于精挑细选,这就是雌性拥有主动选择权的原因。
背后的逻辑
动物并没有人类的基因检测能力,无法直接识别基因的“优良程度”,它们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各自演化出了不同的“考核”方式。雄孔炫耀自己的华丽的羽毛是为了表现出自己身体健康、整洁、没有寄生虫。
图:孔雀炫耀自己的羽毛
雌狮对雄狮间的竞争不管不顾是为了看谁能最后胜出,胜利者代表着更强健的身体,诞生的后代才能更优秀。
图:调皮的小狮子
雌性园丁鸟和编织鸟则是通过对鸟巢的精致程度评判雄鸟的体力和寻找食物的能力:搭建鸟巢需要寻找大量的材料,预示着以后能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来养活雌性自己和它们的后代,因此一代代编织鸟编制的巢穴越来越精致,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结果。从这里思考一下人类,你是否能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