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估计敦刻尔克撤退最多3万,结果为何是33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太长时间的安宁,仅过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将整个欧洲大陆“占为己有”,仅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在德国人的臆想中,英国一定会迫于压力进行求和。

出乎意料的是,英国并不吃这一套,反而坚称将抗争到底,这让一向感觉良好的德国恼羞成怒,决定继续施压,大不列颠空战开始了。就双方的实力来看,英国除了一条天然屏障和强大的海军外,还有什么可以和势头正劲的德军“叫板”呢?

这还要从法国投降说起。

1940年5月,就在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沉浸于“西线无战事”的美梦时,德军的“闪击战”分三路,突然出现在“马奇诺防线”后方,英、法联军构筑的防御体系瞬间崩塌,哪里还有招架之功,唯一剩下的就是撤退、撤退、再撤退。

如梦初醒的英国人,这才真正意识到靠一条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不可能给英国带来安全,一味的退让和绥靖政策难以满足德国的野心。眼看着法国不济,他们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张伯伦身上,要求其“辞职”、“滚蛋”的吼声响彻英国。

就当时而言,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是英国上下的共识,张伯伦只是他们的代表。《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返回英国在机场受到众人的热烈欢迎,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德国悍然撕毁《协定》,他们又将“罪过”归咎于他,显然不公平。

要知道,曾坚决反对《慕尼黑协定》,坚持抗争的海军大臣丘吉尔,还被支持和谈的议员们赶出会场。现在,他成了能够领导英国度过难关的最佳人选。因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对德国采取强硬手段对抗下去的,只有丘吉尔。

临危受命的丘吉尔被推举为战时首相,他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法国?尽管他发表了坚定无畏、鼓舞人心的抗战演说,但丝毫没有改变英法联军的颓势。德军漫天飞舞的“斯图卡式”轰炸机,以及横冲直撞的装甲师,预示着法国必败。

丘吉尔惊诧之余,立刻想到如何依托英吉利海峡,重新建立防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军主力大都被围在法国的敦刻尔克地区,守卫英国本土需要这支“生力军”。不管怎么说,丘吉尔已经按照最坏的打算,开始进行英国本土的防御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是丘吉尔最纠结的事。

1940年5月,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挤压在敦刻尔克地区,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可能。出任战时首相不久的丘吉尔,是一个极富战斗精神的人,但眼下40万人的生死,让他十分地纠结。该不该救?如何救?成了他二战期间最难下定决心的事。

首先,从双方实力看,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是震慑德国不敢随意冒犯的有效力量。但空军只有1200架,与德军的2600架相比,还不到一半,陆军更没有什么战斗力。一旦德军突破英吉利海峡,陆地作战,这几十万陆军有总比没有强。

其次,德军强大的空中力量,对英国皇家海军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就是说,有了制空权就有了制海权,空军的实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果去救这40万人,必须有皇家空军的掩护,而与“守株待兔”的德国空军相比,根本没有什么优势。

更关键的是,按照德军的攻势,被围困的英法联军“朝不保夕”。在丘吉尔看来,如果不救,显然在道义上、政治上说不过去。所以,救是一定要救的,但估计也就能救出3万人。这个时候,他已经将保存空军实力,作为本土防守的重中之重。

也许是“老天开眼”,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停止了进攻。有的说是德国元首“网开一面”,留出和谈的空间;有的说是空军司令戈林要抢功等等。总之,难得的喘息机会,给了英国实施“发电机计划”的时间,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

为了确保撤退计划进行,丘吉尔要求英国皇家空军,出动一小部分战斗机,采取袭扰的战术,在保证空军实力的同时,尽可能帮助海上撤退。可喜的是,在英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9昼夜共撤出33.5万盟军,是原先估计的11倍。

就在英国上下为之欢腾,将其视为一场胜利的时候,丘吉尔严肃说道:“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获得的,这次救援行动的关键是靠空军……我们将具有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