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野生刺蒺藜也有重要医药用途,为什么很多农民却要喷洒农药千方百计除掉它们,还被叫田间地头的害草?而与它长得很像的野生黄芪,却在全国各地被大规模人工栽培,那么,这两种长得很像的植物,为什么不是同一种植物?又有哪些简单直接的方法可以区分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第一:刺蒺藜和黄芪的花朵形状不同:
黄芪是一种豆目蝶形花科植物,也就是说这种植物的花朵是有5个花瓣的蝶形花冠,其中的四瓣分别两两对称的分布在两侧,外观看上去就像是蝴蝶飞起来的样子。
而刺蒺藜的花朵比较小,也是特别明艳吸睛的亮黄色,虽然它的花瓣数量也是5瓣,但花朵上是个雄蕊显而易见。
第二,刺蒺藜和黄芪的生长环境并不完全重叠:
我们可以在田间地头看到刺蒺藜,也可以在海滨沙滩和荒地上看到野蛮生长的刺蒺藜,就它的分布范围来说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
而黄芪这种豆科黄耆属植物,即便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大规模种植,但是,野生黄芪主要还是分布在中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等地,具体来说,就比如四川、甘肃和西藏等地就更普遍的存在黄芪这种植物。
当然了,除了我国境内,野生黄芪在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由于它们更喜欢有充足阳光、但气候却相对比较凉爽的地方,所以,它们往往都更喜欢能照到更多阳光的山坡中部区域。由于长在地上的部分比较畏惧严寒,所以当霜降来临的时候,黄芪的叶子这些都会枯死,要等到来年春天才重新从根部位置长出新苗。
第三,刺蒺藜和黄芪虽然叶片长得比较相似,但它们的高度有很大差异,并且外观也存在明显差异:
黄芪的高度一般可以长到50到100厘米的样子,不仅主要的根系长得相对更加壮实,而且还会长出灰白色的分支,在黄芪的身上,我们最多可以看到某些地方长有白色、黑色或棕色的柔毛。
而刺蒺藜的“身高”就比较矮了,一般它们看上去都像是趴在地上一样,而且还长有硬度较强的刺,这些刺有多锋利其实我们直接从它的名字都可以看出来。尤其是由五个分果瓣构成的刺蒺藜复果,呈现出五棱状球形,并不是很多人在市面上看到的那种斧状三角形分果瓣,更长有不少长短不同的刺。
为什么野刺蒺藜总被当成“害草”,但很多人都知道黄芪是中药材?
其实,野刺蒺藜会在农村被当成害草并不奇怪,首先是因为它的存在太普遍,而且还总挑农民伯伯们种粮食的田地来生长,长刺的它们不仅会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会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给穿行其中的我们带来不便。对于农民这个职业来说,自然粮食的产量是他们最关注的东西,只要是影响粮食收益的植物当然就会被一并铲除。
尤其是在四川、云南等地农村长大的朋友,一定都对野刺蒺藜不会感到陌生,记得我还小的时候也去地里,专门除过这种植物。因为,那时候并不会动不动就用农药来喷洒,尤其是像家里的小菜园子本身也不大。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野刺蒺藜的果子也是一种药材,尤其是那种色泽呈灰白色的果实更有价值。
我们可以从黄芪的自然生长环境看出,如果不是人工批量种植,野生黄芪一般是不会在田间地里野蛮生长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专门来栽培,这说明它对自己的生长条件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尤其不适合生在在容易积水的地方,这必然会导致黄芪的根烂掉,沙质土壤更适合平原地区种植黄芪,向阳的山坡地则更适合山区种植黄芪。
当你去查阅跟黄芪有关的资料还会发现,几乎所有说明性的资料都会标注出它是一种中药材,而黄芪更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总而言之,虽然粗看野生黄芪和野刺蒺藜的叶片会觉得比较相似,但它们的生长环境并不存在太多交叉,它们在农村的自然存在数量差距悬殊。而且,野生黄芪和野刺蒺藜的高度完全不同,花瓣形状不同,更存在有没有刺的区别。所以,即便是长期在城里生活的人,只要了解了这两种植物的基本特征,也能够轻而易举的区分出它们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