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名最不能忍受的餐桌礼仪,中国酒桌劝酒文化一定榜上有名。
前几天微博上“酒桌文化有多讨厌?”这一话题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许多网友忍不住吐槽自己在酒桌上的遭遇。
酒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种极其受欢迎的饮品,无论是饮酒、敬酒和祝酒词都是中外共同的文化,无酒不成席,酒在宴会之中的礼仪性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而劝酒这种独特的餐桌仪式,在除了东南亚地区以外的地方却并不多见。
中国人爱喝酒吗?相对来看是不爱的。
2017年统计数据是中国酒精消费6.7升,而俄罗斯是酒精消费15升。
2017年的世界人均酒精消费地图
虽然爱喝酒的人少,但是比起满大街一个人默默吨吨吨完一瓶伏特加的俄罗斯,中国喜欢劝酒的人却特别地多。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劝酒呢?
要回答劝酒这个现象,还得回到酒文化的源头。
三皇五帝传说时期就有造酒的传说,在夏商时代的考古遗址就有酒具的遗存。那时候,在国家尚未形成,处于部落时代。造酒的成本很大,饮酒成为一种“仪式性浪费”。所以,中国古代的酒,从来不是大众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酒之于世,礼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礼上的供奉酒水,是属于皇家和当权者的上层文化。
正所谓“无酒不成席”,在古代,宴席活动是社交的重要渠道。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了。试想,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人们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
在早期敬酒文化中,是有着严格的礼仪制度的。为了防止滥饮,周代礼制专门有严格的饮酒之礼,饮酒要“拜、祭、啐、卒爵”按部就班,而宾主之间还有酬酢之礼——劝酒也要严格按礼制来的。
尽管这套礼制约束下的酒事不能完全杜绝酗酒,却长期限制了酒桌上的强人所难。项羽何等霸气,在鸿门宴对樊哙也得客客气气问“壮士!能復饮乎?”。
“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的集中爆发出现,要到三国时代。和三国比起来,现代人劝酒可是文明多了。
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威胁。
相比曹操,刘表也没好到哪儿去。曹丕在《典论·酒诲》里是这么写的:“(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
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让你接着再喝。这简直惨绝人寰的劝酒啊!
这时候的酒宴已经不再是宾主尽欢的餐饮社交,而是政治权力的交锋,其本质是等级秩序。敬酒与劝酒文化都是在不断地确定自己的身份与位置,上级劝酒下级,就是施展权威。
“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我让你喝多少你就得喝多少”,炫耀的是主人的权力,而不是酒量。
劝酒史上最残酷的一幕出现在西晋。
据《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富豪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他招待王导和王敦时,素来不能饮酒的王导只能勉强喝掉,而王敦则拒不配合。连杀了三个美女,王敦却不为所动,最终落下了一个残忍的名声。
当仪式化的酒礼被扭曲为殷勤过度,就是过犹不及了。酒桌文化深嵌于社会的权力结构之中,强使人醉的“劝酒”变成了披着礼数外壳的权力游戏。
在中国式酒局上,劝酒就是一场“臣服”与“来朝”的权力游戏,谁有求于人,谁想号令众生,谁不想买谁的账,谁想不给谁面子......用酒桌上的话说,就是“都在酒里了”。为什么有的人明知不敌还要喝,因为谁都知道不喝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