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少见到死亡的麻雀,是因为因衰老而死亡对于生物而言是一种奢侈行为。
奢侈的死亡方式
其实咱们人类是生物界的另类,不仅是因为人类会使用工具,会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产生了文化以及道德。
这些文化与道德反过来又约束我们一些行为,比如:养老,尊老,爱老。因此当人类衰老之后,还可以依托子女的照顾,以及社会福利继续生存一段时间。
但是其他生物就没有这种优待了,绝大多数动物都不赡养老人,这是因为衰老的个体也需要能量,而自然界中的能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也会匮乏,而衰老个体的死亡能够节省能量,提高年轻个体的生存率。
再者,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它们生存的环境并不安全,很多动物都有天敌,比如:麻雀的天敌有猛禽、蛇、猫等危险生物,年轻一些的麻雀或许能凭借身体敏捷的反应躲过一劫,但衰老个体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导致敏捷、速度下降,以至于能够被天敌轻易捕捉。
所以,衰老对于麻雀而言意味着奢侈行为,很多麻雀还没有步入衰老期时,就因各种原因而死亡了。
麻雀的遗骸哪去了
对于死于天敌之手的麻雀,那么它们的遗骸则被天敌所吞噬。但还有很多麻雀是因为病毒、微生物感染、饥饿、寒冷等方式死亡,那么它们的遗骸去哪里了呢?
其实它们的遗骸都落在了地面上,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是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小,而且数量较少,以至于它们落在草地里、树丛里或者小河里就会“销声匿迹”。
当麻雀死亡之后,麻雀体内的微生物们会开始分解麻雀的遗骸,天气越高,微生物分解麻雀的速度就越快,一般用不了一星期麻雀的遗骸就会化为营养物质,滋养着大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食腐动物也会以麻雀遗骸为食,虽然在我们看来食腐很恶心,但是对于生物而言,遗骸之中也含有能量,而且以遗骸为食不需要付出额外的能量用于捕猎,相当于免费的午餐。因此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会食腐,比如:科学家们就观察到过大熊猫在野外食腐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麻雀大量死亡,那么我们将很少看到麻雀的遗骸。但在特殊年份,我们也能直接观测到它们的遗骸。
比如:如果当地突然降温,并且温度足够低,将会导致大量来不及飞走的鸟类因温度过低而死亡,到时我们就能看到非常多的鸟类遗骸。
麻雀数量与人口数量
我们之所以观测不到鸟类死亡的尸体,除了大多数鸟类体型太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鸟类数量一直在下降。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曾发起过一个活动,号召英国人在每年特定的一个时间,在自家附近观测一小时鸟类的品种和数量,该活动又叫做花园观鸟节。
根据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近40年的观测发现,所有的鸟类都在减少,就连最常见的麻雀都很少见到了,以至于原本在花园就可见到的鸟类,有时不得不走出好几公里才能见到一只。
研究发现,40年来麻雀的数量下降了57%,而椋鸟则下降了80%。
其实麻雀是一种繁殖能力较强的生物,它们每年会繁殖两次,每次繁殖六枚蛋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如果环境适宜,麻雀数量将会很快上升。但现实观测刚好与理论相反。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是人类的农药过度使用,以及人类侵占了鸟类大多数栖息地导致鸟类消失。
而麻雀的数量,又关乎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很多国家把曾经普遍可见的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把麻雀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总结
我们之所以很难见到死亡的麻雀,其实是因为能够自然死亡对于麻雀是一种奢侈行为,很多麻雀在还没有进入衰老时期被各种天敌所捕食。
除此之外,麻雀的生存环境是在野外,即使是在城市中的麻雀,活跃的地区也多是草丛中、池塘边以及公园之中,再加上它们体型较小,即使死亡我们也很难看到它们的遗骸。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麻雀数量不断减少,使得我们能够见到麻雀的概率大幅下降,以至于我们很难见到麻雀的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