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宰相得两代皇帝荣宠,却为何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见到“上官仪”这一姓名,不了解历史的人应该会想起武林上的帮会领导者吧。事实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墨客,也是唐代第一代科举考试出的宰相,因文采出众,善于作诗、写奏章而备受唐太宗唐高宗两代皇上的赏识。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前一刻還是宠臣的上官仪,后一刻就被他的主人李治完全抛下了,落的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官仪是唐代根据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第一代宰相,在科举考试中,他考了全国第三,但因为文采出众且年龄尚轻,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点,使他当上弘文馆直学土,在诸多侍臣中,上官仪是最年青也最招太宗喜爱的,每一次宴席臣子,他一定会随身携带上官仪,让其在宴席上吟诗作对,上官仪都没有让太宗失望。据历史资料记述,他为文情调华美,丰腴清雅,意旨超逸,不但太宗钟爱,臣子也莫不敬服。

可以说,唐太宗便是上官仪的贵人,沒有他的科举考试选才规章制度,就沒有上官仪高居庙堂的机遇,沒有唐太宗的爱才惜才,上官仪纵使有一肚子才气,也会由于他的真实身份不会受到高度重视而被淹没。终究,上官仪虽然有才,也远远不如诗仙李白,因此李白能够鄙弃名利,过着逍遥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上官仪却不行。作诗,他不如李白,可是写奏章他比李白强多了,这注定了他的才华要与政治为伍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拥有唐朝皇室这一强劲的后台,拥有唐太宗的器重,他才荣幸变成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御用文人”,然而,这却为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因上官仪极受太宗赏识,太宗死后,李治将其升级成文秘少监,以后又将其升级成西台侍郎。太宗当政时,上官仪尽管得宠,但也只是是以一个文人墨客的身份罢了,那时候他的最大造就便是参加了《晋书》的撰写。来到唐高宗李治这里,上官仪早已进到最大领导干部中枢,参加政务。

古时候知识分子的最终理想是什么?便是根据科举制度“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便是为了参政。上官仪能轻轻松松有这等荣誉,该令那时候多少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羡慕呐!然而,福兮祸所依,大家都了解,伴君如伴虎,今天朝廷上的宠臣,明天就将会变成利刀下的亡者。

实际上,高宗李治针对上官仪的器重和宠溺,并不是完全受父亲太宗的影响,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发烧友。此外,在婚娶武媚娘,也就是之后的武则天时,上官仪拟好的谕旨为他装饰了“乱轮”这一客观事实。

武媚娘原是李治父亲太宗的嫔妃,太宗去世以前,李治与其有了感情。即位后,李治提前准备册封她为王后,指令上官仪拟好谕旨。上官仪一生写谕旨成千上万,以他的文笔,要帮皇上写一篇立后的谕旨当然不是什么难题。但这一次却让他为难了,由于按辈份算起來,李治即将婚娶的王后是自身的庶母,这不是乱伦吗?一旦说出来世人将怎样看待李家皇室?

自然,上官仪也绝非庸常之徒,对这一难点一番寻思后,谕旨就拟好啦。赠给李治过目,他也直夸写的好,为什么?原来,在谕旨中,上官仪恰当地应用了一个历史典故,说的是汉宣帝就曾把内宫的王政君赐予皇太子,皇太子称帝后,王政君就名正言顺地变成了王后。有先祖的楷模在前,李治娶武媚娘就不会给大家落下笑料了。

上官仪帮了李治和武则天一个大忙,之后也帮李治解决了许多难题,这两口子自然会对他心存感激,李治有哪些难点,也会时常地问下上官仪。帮助帮得过多,就在所难免出岔子,而这一错误,竟然要了上官仪的命。

上官仪是怎样惹恼了这对夫妇的呢?这还得从李治的性情谈起。

据历史资料记述,在李世民的诸多皇子中,李治不但谈不上优异,乃至资质也有一点愚笨,然而正由于皇子过多,其他有能力的皇子在角逐帝位的过程中出类拔萃,为自己引来了祸患,結果就让李治捡了便宜。

李治在武则天这名强悍的老婆眼前,他基本上唯命是从,无形之中造成 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是,他尽管软弱无能,却并不是二愣子,因此“欲有所为”,并让上官仪为自己出想法。

前边早已讲过,上官仪事实上是个文人墨客,并且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来才俊多居功自傲,上官仪自然不列外。并且,上官仪还有一个致命性的缺点,那便是单纯,这与他的官运太过圆满,大部分不用尔虞我诈来博得官职也是有关联。由于自豪和单纯,当李治问怎样劝阻武则天别再扩张阵营时,他说了一句话,也因而丟了生命。

他说道:“王后专恣,国内所不与,请废之。”

沒有想法的李治听了立刻就采用了这一建议,并让上官仪拟定谕旨,废止武则天。在这以前,武则天已在李治的身旁安置了眼线,她迅速就获知了这一信息。上官仪的废后谕旨墨笔未干,武则天已立在了李治的眼前,一番诉苦以后,李治连自身为何废止她都不清楚,再加其惧内的天性,应对武则天的质疑,他谨小慎微地供出了上官仪——“这是上官仪的主意。”

做官半世,上官仪与武则天有交集,但无矛盾,这第一次矛盾,也变成最后一次。没多久,武则天给上官仪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将其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