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第一次吃日料,印象最深的不是寿司、不是刺身、不是天妇罗,而是一份香喷喷、甜丝丝、还带着烟火气息的蒲烧鳗鱼盖饭。
然而在此之前,鳗鱼却是我最不爱吃的食物之一,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肥、腥,是我对这东西全部的认识。所以不由想问:日式鳗鱼和中国鳗鱼真的是同一种东西么?我想,这大概也是许多和我一样对鳗鱼累觉不爱的同学们的观感。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鳗鱼的种类如此单一。日本鳗和中国白鳗是同一种生物,包括台湾、朝鲜、菲律宾等地,出产的都是此物。而且根据官方数据,广东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鳗鱼进口地区,占到总消费量的60%左右。也就是说,你在银座高端日料店里大啖的烤鳗,很有可能来自于天朝。
日本鳗俗名风鳗、白鳗、青鳗,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广布于日本北海道至菲律宾间的西太平洋水域,是世界上种群最大的鳗鲡类动物。
那么,同一种食材,为什么会在一海之隔的两国有这样的差距呢?
作为洄游鱼类,鳗鱼在中国的出产自古就很有限,仅限于东南沿海。上得台面的八大菜系里,多半是没有鳗鱼什么事的。粤菜里有一道豉汁盘龙鳝,我吃过,用豆豉和柱候酱蒸鳗鱼,味道浓郁适口,但是看名字就知道了,这道菜本身是为黄鳝量身定制的,或许是拿鳗鱼凑数,发现味道也不赖,才流传开来。而且因为鳗鱼肥腻松散的口感,经过蒸制之后,被无数倍放大,如果是惧怕肥腻的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闽菜里倒是有一味“煎糟鳗鱼”,据说是用酒糟、糖、酱油配油煎的鳗鱼块,听起来似乎有日式照烧的神韵。但在擅长佛跳墙之类精细蒸煮的闽人眼里,油煎自然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事情,因此流传不广。我十数次赴闽,从未尝过这道菜。
江户时代捕捞鳗鱼的风俗版画
但日本就不一样了,漫长的海岸线和多河川的内陆,让鳗鱼很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食物,地位大概与鲫鱼在大陆差不多。江户时期,切片并用竹签串烤的“蒲烧鳗”就已经是街头流行小吃,被劳苦大众当成补充营养的肉食来食用。价格也很便宜,与吃一碗荞麦面条相同。而且,日本人有在夏季土用丑日(类似于中国的伏天)食用烤鳗鱼的习惯,也和中国沿海地区秋冬季渔获的风俗不太一样。本来就是吃着玩的“消夏食品”,和秋冬才吃的滋补品,地位能一样么?
所谓“久病成医”,长久浸淫其中,造就了日本人对鳗鱼的高超的烹饪水平,我曾经偷师过日本厨师烹饪蒲烧鳗鱼的过程:配制烧烤酱,清酒、酱油、味醂、糖的比例大约是2:2:1:1,当然,如果爱吃甜,可以再增加一些糖。
烹制过程也简单,一般是先蒸熟再刷酱用明火烤。据说大阪、九州等地还有不同的方法,或是先烤后蒸,或者只烤不蒸。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烹饪时间不妨长,上品应该是外皮微焦,成色干、亮,这样可以让糖在鳗鱼表面凝结成类似于油炸的脆壳,而内里保持柔软,最大限度地排除了鳗鱼本身的肥腻。这和中国主流料理喜欢“勾芡”的浓香味道很不一样,也难怪中国人做不好鳗鱼了。
至于日式蒲烧鳗鱼的吃法,我认为最好的莫过于盖饭。讲究的做法是米饭面上放一层鳗鱼,米饭里再藏一层,也就是所谓“二段重”,这样既可以品味表层蒲烧鳗鱼的焦香,又可以尝尝吸收了上下层米饭的热量和湿度,所以变得更加软糯的烤鳗。一份鳗鱼饭中有两种不同的食感,日本的吃家也是颇费苦心。再来一份鳗鱼肝汤和一份炸鳗鱼骨,就算是一顿大餐了。
当然,相对于蒲烧来说,更讲究的日式料理还应该有白烧鳗鱼,也就是不加酱汁烧烤的鳗鱼。因为没有配料,纯以烟火气作为调味,所以鳗鱼本身腥味的处理尤为关键,懂行的店家都会选择一年以内的新鳗鱼,虽然个头小,但腥味也小。最后白烧味不经修饰地呈现在你的口中,无论是当作刺身,沾着酱油、山葵来吃,还是撒上海盐细细品味,鳗鱼的香气都会直接刺激的味蕾。有人说,“如果没有吃过白烧的话,那恐怕在你心里理解的鳗鱼的美味,90%都是酱汁的味道。那剩下的10%,大概是山椒粉+白米饭+鳗鱼的功劳。”我觉得这话虽有夸张,但道理不假。
话说回来,中华泱泱大国,可堪媲美日式鳗鱼料理的好东西还是有的,只不过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不被外人熟知而已。浙江东南沿海的“鳗鲞”就是其中之一。这东西据说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喜欢吃,但没有文献记载,只是口口相传,多半是杜撰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倒是以猎奇的手法写过几笔:“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冻之则为鲞冻。绍兴人法也。”这里的台鲞就是鳗鲞,而他说的生拆鲞肉、鳗鲞煨肉、鲞冻三道菜,我都吃过。经过盐腌之后的鳗肉收紧,变得有如牛肉干般扎实,蛋白质经腌制分解成氨基酸,鲜味也是十足,有幸来甬台地区,绝对不可错过。
鳗鱼外表不雅,按照”形补“的逻辑,有好事者说日本人爱吃鳗鱼是为了强壮丁丁,以便二战后多多生育,恢复人口结构。这当然是谣言,稍微一读日本史,就能知道这是不经过大脑的杜撰。但蛋白质含量极高的鳗鱼能够壮阳倒真的是事实,有兴趣的不妨试试?
出品 | 食味艺文志(微信号:SWyiwenzhi)
作者 | 魏水华(微信号:qyqy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