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尾巴为什么没有了?

尾巴几乎是动物世界的标准配置。鱼儿用尾巴作为推进力,鳄鱼用它作为脂肪储备,蜥蜴用它作为诱饵,响尾蛇用它作为警告装置,有蹄动物则用它来拍苍蝇。

在哺乳动物中,尾巴经常作为头部的平衡物,帮助动物运动,尤其是奔跑。如果你注意观察猫科动物,你会发现那些跑得快的往往有更长的尾巴。

同样的,在非洲和亚洲树上生活的猴子(比如猕猴)也有很长的尾巴,当它们用四肢移动时,长尾巴可以为它们保持平衡。

尾巴明显不仅是动物的标配,更是有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出意外,人类也是有尾巴的,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

只是在我们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尾巴逐渐消失了。一般情况下,在妊娠第31到35天最明显,之后退化成四五个融合的椎骨成为我们的尾骨。

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退化是不完全的,互联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尾巴没退化的婴儿,他们通常会在出生时通过手术切除。

那么,在从猴子到猿,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人类属于一个被称为类人猿的群体,与黑猩猩、大猩猩一样都没有尾巴,另外一些像长臂猿这样的小型猿类也没有尾巴。

通过观察这些灵长类动物,科学家们发现没有尾巴是如何成为一种优势的。

在东南亚森林的树梢上,长臂猿能够用它们的长臂在树枝间荡来荡去。当它们向前摆动时,躯干和腿悬挂在下方,使身体保持直立的姿势,这时候尾巴只会碍事,妨碍这种移动。

另外,没有尾巴的长臂猿并不会失去平衡,它们可以用手臂平衡双脚在树枝上行走,没有尾巴的直立姿势也很适合爬树干。

从解剖学上讲,类人猿(包括人类)之所以能直立行走,是因为其腰部较短,而且失去了尾巴。

而那些用四肢移动的猴子往往会有一条尾巴,尾巴在不同的猴子间作用也不同,比如蜘蛛猴,它们也是用四肢移动的,但是它们的尾巴却十分灵活,完全就是另外一只手。

所以,猴子和猿、尾巴和没有尾巴的区别,都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

没有尾巴的直立姿势,有利于在树里移动,也有利于离开树在地上行走。经过一些调整,这使得早期人类能够在草原上慢跑,并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