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掉进过“幸福的陷阱”?

前几天,我们收到了一位小伙伴的留言:

“KY你好。我工作一年了,原以为毕业后有更丰富充实的生活,没想到我并不快乐。再也没有了同窗好友的一起上下课、一起吃饭、一起自习。

最近工作上又经历了一些挫折,心里难过、消极。我觉得这种不快乐的状态是不好的。为了变快乐,我做了很多努力。打扮自己、去运动、看电影、周末出门短途旅行,可好像我仍然没有快乐起来,无法消灭消极情绪,甚至觉得更不快乐了。

感觉自己很没用……请问我该怎么快乐起来呢?”

在这个粉丝的留言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悖论:一个人努力追求快乐和幸福,却反而变得更不快乐了。——这是可能的吗?如果是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一个心理学家Russ Harris专门研究过这种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幸福的陷阱”(The Happiness Trap)。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导读一下Harris《幸福的陷阱》一书,更好地帮助这位小伙伴了解和应对当前的困惑。

(备注:Happiness有“快乐”与“幸福”两层含义,Harris在论述中两者都有涉及。)       01.

普遍存在的关于幸福的4种误解,

本身就阻碍了人们靠近幸福。

向往快乐/幸福是正常的。但在这个社会中,还是普遍存在对快乐/幸福的4种误解。是这种误解让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反而与它渐行渐远。

误解1:误以为幸福是人的自然状态。

很多人觉得,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应该”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好的状态。

可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困扰和烦恼:工作压力、孤独感、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意义感等,而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并不常见。

幸福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自然”,不幸福反而比我们以为的“正常”很多。

误解2:误以为不快乐/不幸福是一种缺陷

从“幸福是自然状态”容易推出:如果一个人不幸福、不快乐,那么ta的生活就是有缺陷、有问题的;有些人会因为不幸福,去判断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心理出了问题。

这种误解,让人把不幸福和“问题”联系起来,很容易让人在不幸福、不快乐的状态中,迅速对自己产生怀疑和指责。

误解3:为了过好的生活,必须要消除消极情绪

人们普遍更肯定积极情绪,想更开心、愉悦和舒适——这本身是正常的,但由于过度肯定积极性,让人们对消极情绪过分恐惧和逃避。甚至,有些人会怀抱有希望根除消极情绪的想法。

误解4:人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还有很多人相信,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能力将自己消极的想法调节成积极的,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调整成正面的。一旦有时候出现了做不到的情况,就会归因于是自身能力有所欠缺。

在这样的误解中,人们经常自我否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质疑自己的能力。

受到这些误解的影响,人们普遍陷入了对于快乐/幸福的过度追求和过度执着中。为一时的不快乐和不幸福过度担忧、过度反应。甚至因为一时的不快乐和不幸福,陷入更长时间的对自我的怀疑、否定、甚至厌恶中。

此时,我们就开始陷入了“幸福的陷阱”。

02.

有时,为了快乐而做的行为

反而让人进一步远离幸福。

在这种极度恐惧不快乐,过于执着快乐的文化中,人们也习得了一系列让自己逃避不快乐,赶快变得“快乐一点”的行动。

在这些想变得快乐、回避不愉快的常见方式中,有些策略是需要我们多加注意的,甚至需要我们警惕的——因为它们在长期的时间中,会让进一步远离幸福。

Harris把这些“需要警惕”的“快乐策略”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为“逃跑策略”:

第二类,被称为“战斗策略”: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在感到不快乐时,会不会使用上面表格里的某种策略呢?

在Harris看来,这些控制方式通常能带来一定的短期效果——因为我们能暂时地远离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想法和感受——但长久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压抑想法具有反弹效应,我们越是想要回避和消除某些想法,它们就越会卷土重来。并让我们在之后,更高频率、更高强度地受到它们的影响(Wenzlaff & Wegner, 2000)。

同时研究还发现,情绪回避程度更高的人,也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焦虑和压力(Feldner, Zvolensky, Eifert, & Spira, 2003)。

此时,看起来是为了追求快乐/幸福做出的行为,却在长期让我们遭遇了更多的负面感受——与幸福距离更远。这就是我们更深程度的陷入了“幸福的陷阱”的表现。

所以,单纯的回避和压抑,并无法让我们真正快乐起来。当这些方法效果甚微时,我们依然费力使用着,迟早还会迎来自己不愿面对的一切。

结合前面提到的4种误解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到最后情况变成了:我们认为正常的生活就应该是幸福的,因此为一时的不快乐过度反应,迫不及待地做出能够最快逃避不快乐的行为策略,最终为未来埋下了更多的不幸福。

我们误以为自己是为了追寻快乐和幸福,结果却让自己更加不快乐了。       03.

如何走出幸福的陷阱?

既然压抑和回避让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效果甚微,还可能付出很大代价,那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结合Harris在书中论述的接纳与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的几项原则,给出以下的建议:

  1. 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与其压抑让自己不开心的情绪和感受,不如尝试在内心为它们腾出更多的空间。因为每一种情绪都有着关于我们自身的信息,我们可以去思考这些情绪和感受在告诉什么,在其背后究竟是什么。

比如,在“孤独”背后是渴望与人连接的心理需求,而这个需求人人都会有、是正常的。孤独带来的信息是,我们需要为更好的人际关系做些努力和尝试。所以,不要去压抑孤独这种感受,而是让它在内心存在,这样反而会受到更少的侵扰。

2.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联结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有时我们沉湎于过去,怀念曾经舒适快乐的人际关系,觉得当下是封闭寂寞的;有时,我们忧虑于未来,不知怎样才能过上那种流行的、让他人艳羡的生活。

反思过去和规划未来固然重要,但当下的生活同样值得我们投入和感受。我们可以从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始,练习一种“活在当下”的习惯:认真看看身边的东西,它们的颜色和纹理;摸一摸它们,感受不同的触感。

将这样的习惯慢慢应用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细细品味一日三餐,用心感受每天睡觉前的身心状态。当与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产生深刻的联结,我们会感觉更加充实。

3.明确自己真正认可的价值

在成长中,很多人一直感受到的是父母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忘记了去询问自己:在我心中什么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更有意义的?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时,感到空虚和茫然是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不认同外界对我们的期待,但又听不清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所以感到迷茫时,不必急于摆脱这样的感受,而是多转向内心,思考自己认可的价值,在它们逐渐清晰之后,生活的方向也会慢慢显现。

4.做出真实有效的行动

在自身价值逐渐明确的同时,我们需要做出有效的行动,更切实地按照自身价值的引领去生活。这需要我们懂得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把长期目标拆分成能够在每一天实现的小步骤。

关于目标的设立,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技巧:当我们想要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时,不要简单地设定“不要如何如何”,而是思考用哪些符合价值的行动来取代原来的习惯。

比如,你想戒掉晚上刷手机,你可以思考“如果我晚上睡前不刷手机,我会做什么”,最后,你将目标设定为“睡前读书一小时”。这个目标就比“睡前不刷手机”要更容易实现。

或许看到这里,你还会疑惑:这些方法真的能让我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吗?

其实,快乐和幸福,甚至还有意义感,常常是生活的副产物。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它们,并不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到了它们,而是由于我们忘记了自身对它们的渴望,只是在按照自身的意愿、尝试过着符合自身价值的生活。

所以,与其纠结于自身是否快乐幸福,不如想着去过自己认可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开心,也会感到难过和烦躁。这些都是生活真实的面向,也是生而为人真实的模样。

References:

Feldner, M. T., Zvolensky, M. J.,Eifert, G. H., & Spira, A. P. (2003). Emotional avoidance: An experimentaltes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response suppression using biologicalchalleng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1(4), 403-411.

Harris, R. (2011). The happinesstrap. ReadHowYouWant. com.

Wenzlaff, R. M., & Wegner, D. M.(2000). Thought suppres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1(1), 5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