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铳最早在什么时期传入中国?林文照等认为鸟铳(西洋铳)最早传入中国在正德末年或嘉靖初年,楼铳与噜密铳则在嘉靖初年或中年以后传入。刘旭认为鸟铳最早传入则在嘉靖二十七年。在此前后,噜密铳也传入中国。王兆春认为鸟铳是从日本和葡萄牙共同传入,时间在嘉靖二十七年。
《纪效新书》是明代兵书中最早记录鸟铳形制造法的文献。“造鸟铳之法:后门有螺丝转者,此铳腹长。铳长三小尺,内口约容半斤铅子,药在粗腹不可过铅子,送至腹口方好,即如此,平卧地下,随其远近加垫头高,并不用木马等类。”内容较为简单,并未完整介绍鸟铳制法。
至编著《练兵杂纪》时,戚继光比较详细解释鸟铳制造方法。
《练兵杂纪》中“鸟铳解”写到:“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眼,不能独穿杨而已。出口直,其射能命中。夫透重恺之利在腹长。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尤可中金钱造时,腹无孔,用钻钻虚,欲光直无碍,在于火药之发不能夺手,其不夺手者,缘以一手擎在腹前,其手所以擎在腹前者,以有木为托,即有腹炸,不能伤手,方敢加手于木。
戚继光还特地的说出了关键的操作方法: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动摇,后手执定,一目照直以指勾规,则火自然入药,而铳发矣。目照之法:铳上后有一星,以目对后星,以后星对前星,以前星对所打之人物,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每鸟铳一门:溯杖一根、锡鳖一个、药管三十个、铅子袋一个、铳套一个、细火药六斤、铅子三百个、火绳五根。’详细叙述鸟铳的外形、结构、性能、特点和设备配置等情况。
万历年间,赵士祯“得西洋铳于游击将军陈寅,又得噜密番铳于锦衣卫指挥朵思麻”,再经过自己多年苦心专研和试验、试造,著成《神器谱》一书。其书详细记载了噜密铳、西洋铳的形制,噜密铳和西洋铳都是鸟铳的一种,只因传入中国途径不同而名称各异。
噜密铳:“(铳)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龙头执机俱在床内。捏之则落,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刃。筒约长四尺五六寸,约重四五斤,愈长愈妙。后著照门,前著照星,火门在边侧,下著二三铁钮,以便下捎钉,放时不致振动。盛药池宜稍深,多贮发药为妙。上著铜盖,以便装发药时摇入火眼。口宜容三钱铅弹,至小二钱,口与底必须一样大小。若腹口大小不同者不堪用。发轨旋机,以铜为之,其轨必用钢铁,如钱厚,不用水蘸,蘸则恐其太硬。轨贴发机处须著一小铁片,长一寸许,以助其力。
照门、照星乃鸟铳枢要,讨准全在此处。铳床宜用桑木为上,河柳次之。南方多用袖木。后尾用钢铁片一条,向上磋作刀刃。溯杖插在铳床之下,用以筑药送子,并回军时恐药滓化湿生锈伤铳,即以布缠其首,蘸滚水洗刷。杆用木,头必用铁或全用粗铁线。”‘此外还记述噜密铳的发药罐、药罐和火绳等配件的形制和用途。
西洋铳:“铳约重四五斤,长六尺许。龙头在床外,倒回顾火门,拨之则落,火燃自起,因有发轨在拨轨之下也。火门不粘本身。可多放五六次,较楼鸟铳更觉轻便。大小药罐、溯杖同噜密铳。筒约长五六尺,约重二三斤。照门、照星与噜密铳同。
实底用螺丝底亦可,大概筒轻,用实底不担干系。铳床所用木与前同,但后尾弯向下,用铜叶裹其中。火门形方,后有火墙,防烟起触目,其火池制度俱与前铳同。机龙头、机轨用铜,发轨用钢铁,不用水蘸。托手以木作把,上用铜作叉,常时阳手托铳,不免摇动。用此如执弓一般,颇为得力,长三寸。”
万历三十四年成书的《兵录》不但记载了鸟铳的简单形制,其中收录的大鸟铳则是新出现的火绳枪。“大鸟铳身长四尺,筒亦以钻钻之,以木为柄,用铁作半圆,下总一铁柱给在铳木柄中央,复用木直竖受铁柱,左右顾盼照准,施放亦用火草拨珠,弹用铅者。”
参考资料
【1】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