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蛋也得保持社交距离,巨型侧颈龟集体上岸筑巢,却惨遭活埋

过去几个月,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社交距离”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词汇,不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就等于为病毒的传播增添了助力。其实在自然界,缩短社交距离有时也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我们今天就说一说其中一个例子。

巨型侧颈龟

巨型侧颈龟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几种淡水龟之一,最大个体的背甲长度达到了107厘米,体重可达90公斤。这种巨型淡水龟有着独特的集体筑巢习性,通常几百到几千只成年雌龟会同时使用同一片沙滩产下它们的卵。

在繁殖期,雌性巨型侧颈龟会长途跋涉从觅食区迁徙到适宜的筑巢区,有时迁徙距离甚至超过700公里。到达筑巢地后,雌龟们会离开水中在岸上晒几天太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体温为接下来的筑巢活动做准备。

巨型侧颈龟集体上岸筑巢

多达十几只成年雌性巨型侧颈龟在繁殖季被活埋

巴西塔帕若斯河的基督山筑巢区是巨型侧颈龟的主要筑巢地之一,自1978年以来,这块重要的繁殖地一直处于巴西环境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所的监控与保护之下。2013年之前,该筑巢地只有基督山河滩被巨型侧颈龟使用。2014年,研究所对该地区的第二块筑巢地—安德烈河滩也实施了保护,研究人员每年都会清除河滩的杂草,目的在于给雌性巨型侧颈龟创造更好的筑巢条件。

成群的巨型侧颈龟

依照惯例,每年春季的筑巢季结束后,研究人员都会沿着河岸检视和统计巨型侧颈龟的繁殖情况,然而在2013~2017年之间,他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前所未见的现象——有十几只雌性巨型侧颈龟被半埋或完全埋进沙土中,绝大多数已经死亡。

2013年,基督山河滩有9只雌龟被发现埋进土中,这些龟全部死亡。第二年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这次被埋葬的雌龟仅剩一副骨架,在背甲内部可以看到一堆已经永远无法孵化的龟蛋,这只雌龟显然是在上一年的繁殖季节被埋进去的。2014年研究人员在安德烈河滩也发现了一只被埋并且死亡的雌龟,而接下来的两年则没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到了2017年,这一年的筑巢季开始于9月29日,持续到11月21日才结束,10月22日~29日期间,研究人员在两处筑巢区都发现了雌龟被埋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天中有大量的雌龟完成了筑巢活动。

2017年被埋雌龟测量

在此期间总共有7只雌龟在产卵时被沙土掩埋,其中一只以垂直姿势被完全掩埋,其余6只的后半身被埋入土中。

7只雌龟中有5只被发现时已经死亡,另外2只被研究人员救了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恢复,2只龟被放回河中,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一只在3天后死在安德烈河滩上,可能是因为这只龟之前是被完全埋进土中,所以最终未能从伤害中恢复过来。

雌龟在筑巢

这些被埋的雌龟背甲直线长度50厘米~71.5厘米不等,体重11.9~33.8公斤。唯一幸存的那只雌龟,它的巢并未被找到,可能是在产卵前就被埋了,而那只3天后死亡的雌龟,输卵管中一共发现了41枚龟卵,结合它被掩埋的姿势,它应该是在挖洞筑巢时被整个埋进了土里。在另外3只雌龟的体内也发现了龟卵,这表明它们在筑巢前就已经死亡。至于其余2只死去的雌龟,研究人员未能找到它们的巢穴所在位置,也没有检查它们体内的龟卵。

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些雌龟被活埋的地点附近存在大量的龟巢,估计那几天中有数量众多的雌性巨型侧颈龟选择在该区域筑巢。

集体上岸筑巢

这些雌龟是怎么死的,到底是谁活埋了它们?

说到繁殖期雌性龟类的自然死亡因素,我们一般首先会想到掠食者的捕食,但是这些案例中的巨型侧颈龟没有一个显示出被掠食者攻击的迹象,据我们所知,这也是科考范畴中首次记录到类似的死亡方式。

我们知道,繁殖筑巢需要消耗成年雌龟大量的能量,在筑巢后它们往往表现的很疲惫,返回水中的动作也较平时更为迟缓。如果雌性巨型侧颈龟在产卵后未能及时返回河中,那么过高的环境温度可能会令雌龟产生热应激,一旦龟的体温飙升到超过致死温度,可能会造成死亡,这种例子在雌性绿海龟中出现过。

这只龟准备返回水中

如果热应激和疲惫因素真的会导致筑巢季的巨型侧颈龟死亡,那么照理来说,我们会在亚马逊地区的各个筑巢地观察到雌龟死在返回河流的途中或是自己的巢穴上,然而这种现象却从未被记录过,因此单纯的热应激或疲劳恐怕难以解释本文中的这些死亡事件。

那么这些龟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学者从龟类的呼吸生理学入手,再结合它们被发现时的姿势,分析出它们很可能是因为窒息而死。龟类由于身披坚硬的甲壳,其胸腔容量受到限制,无法做到扩大或缩小,因此它们的呼吸方式和大部分羊膜动物有所不同。

巨大的巨型侧颈龟

首先,龟类借助舌头的上下运动改变口腔内的容积,空气得以被吐纳,同时再通过头颈和四肢的伸缩活动来影响肺部的扩张和缩小,从而完成肺部呼吸。此外,为了适应水生生活,水栖龟类还有咽壁和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即便在水中也能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这些巨型侧颈龟的后肢都被埋进土中动弹不得,学者认为这会造成其呼吸困难,并最终死亡。研究人员注意到,当那2只活着的雌龟被挖出后放在水平位置,它们就开始大口呼吸,这可能是缺氧后的一种症状。

挖洞筑巢

可能有人会说,一些家养的小乌龟在冬眠时深埋入土中也没有产生缺氧窒息的情况啊。冬眠是龟类对外界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冬眠中的龟类会尽可能将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因此只需要非常低的氧气和能量就能维持生存,而繁殖期的巨型侧颈龟本身就因为长途迁徙和筑巢活动消耗了大量能量,由于地处热带,环境的温度是相当高的,这和一些龟类冬眠时的处境大为不同,所需的氧气自然也会多得多。

当然,也不能排除巨型侧颈龟被掩埋后,同时经受了缺氧和热应激两种症状,过去有研究指出,一些箱龟在掉进沟里或被困于铁路轨枕后,由于过热而最终死亡,这些被困在土中的侧颈龟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烈日之下,体温可能会达到致死温度。

两只雌龟正在挖洞

最后一个疑问是谁活埋了这些雌龟,人类活动肯定可以排除,毕竟这两块筑巢区处于研究所的监管下,即使是人类所为,也不可能不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其它动物也是不可能的,没有留下任何足迹证据,同时也不存在这么做的动机。

前文曾经多次强调过,2017年10月22日~29日这几天,研究人员监测到大量的雌性侧颈龟在掩埋事件发生区进行了筑巢活动,这意味着那些雌龟在刨土挖洞时很可能是彼此紧挨着的。最大的可能是,当时一些雌龟可能刚刚结束长途跋涉比较疲惫,因此被附近同类挖出的沙土给活埋了。

那么,这些将同伴活埋的雌龟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虽然从结果看,这对凶手自己的龟卵有利,等于为后代消灭了竞争对手,但应该不至于是刻意为之。雌龟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筑巢产卵,已经筋疲力尽,自己的身体都处在危险状态,不至于浪费力气制造这种刻意的谋杀。

雌龟紧挨在一起筑巢,容易不小心将对方活埋

活埋事件是密度制约死亡率的一种体现

这种由于密集的筑巢活动而造成的活埋事件,在生态学上是密度制约死亡率的一种体现,即高密度、高聚集度的筑巢行为增加了雌龟的死亡率。此前有研究显示,密度制约死亡率在一些有集体筑巢习性的龟类中并不罕见,主要体现在繁殖期雌性有时会破坏掉之前那批雌龟留下的巢穴,因而降低了龟蛋的孵化率,绿海龟、丽龟、棱皮龟以及本文的巨型侧颈龟都存在这种现象。

幼年巨型侧颈龟

不过,密度制约死亡率直接反映在成龟身上可能还是第一次,雌性成龟在种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按照2015年基督山筑巢区一共约10000只雌龟筑巢来看,那么2017年因活埋造成了0.06%的雌龟死亡。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在于,短期内有大量雌龟在某一区域密集筑巢,这一问题的本质是筑巢空间受到限制。因此,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再度发生,在繁殖期及时搜索并营救被埋雌龟的同时,为巨型侧颈龟营造更大的筑巢适宜区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