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三国演义最爱此段:关云长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战阵厮杀,勇猛无俦,战后暂歇后却手不释卷,月夜孤灯,帐中夜读《春秋》。《春秋》真有如此魅力,引的忠义无双的关二爷如此着迷?后世之人只见其忠义无双,无不争相模仿,却落了个东施效颦,却不知武圣人的忠义源泉,正在孔夫子作的《春秋》!
一、《春秋》的本来面目
那什么是《春秋》呢?《春秋》为儒家“六经”之一,所记二百四十余年的春秋时期各国大事,现存全文一万余字。那《春秋》是如何创作的呢?
上图_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距孔子时代较近的汉代史官司马迁在《史记? 儒林列传》写到“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世家》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是依据鲁国的史书而修订创作的唯一作品。
孔子作《春秋》,据实写史,不褒不贬,但“微言大义”,《孔子世家》说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武圣人夜读《春秋》不倦,正是读出了“微言大义”,知而行之,故此得“忠义无双”的赞誉!
由此可见,《春秋》真是一部神书。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二、亚圣孟子的圣光加持
亚圣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一书说孔子作春秋后,“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
1.孔子开创私人修史先河,恐怕后来私修史书的人歪曲历史;
2.孔子作《春秋》是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室而已矣”,以布衣白身行修齐治平的“素王”功业;
3.为天下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立“不逾矩”的儒家规矩。
上图_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三、《春秋公羊》:汉儒的热血
汉代尤为重视经学,经学大儒多皓首穷经,世家代代传承儒家经典。《春秋》传至汉代,以孔子原本为“经”,各家注释为“传”,合称“经传”。有史料可查的注释多达五种,流传后世的主要有《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尤以《春秋公羊传》影响最大。
《春秋公羊传》多以问答方式解经,主要论点有三:
1.推崇“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
2.提出公羊三世说,论述历史变异观点;
3.专讲“微言大义”。
公羊派大儒董仲舒作《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学说,汉武帝将春秋公羊学说作为汉代治国方针,而后中央集权,逐匈奴于漠北,凿空西域,赋予大汉民族侵略如火的进取之心!
上图_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四、宋代理学的《春秋》义理说
宋朝是继春秋战国后,华夏学术又一文化的最高峰。北宋学术璀璨绚丽,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二程中的程颐提出“体用一源”学说,以道德和儒家经典作比喻的话,可以解释为:六经为道德之体,孝悌忠义为道德之用。
程颐进一步说《春秋》除褒善贬恶外, 更是“经世之大法”,大大的厉害!所以他呼吁儒者应对《春秋》等儒家经典深入研究,以发明宋代理学的经世致用。
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承认孔子亲作《春秋》,但反对汉代公羊学。朱熹学识渊博,遍注群经,注释的《四书章句》最为有名,然而独于《春秋》未有成书。因为朱老夫子曾经直言不讳的说,虽然他写的书是后世经典的科举考试标准教材,但是春秋博大精深,完全搞不定啊!
作为朱熹的著名论敌兼战友的陆九渊,则与朱熹不同,格外重视注释《春秋》,曾作《大学春秋讲义》,强调“发明本心”和“先立乎其大”, 注重“实理”的经学观,同时维护“礼义”的《春秋》经说,说出振聋发聩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而开创宋代的“心学”。
上图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五、阳明心学的《春秋臆说》
自元代起,官方便指定朱子学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明代时八股文兴起,自此读书人苦读四书五经,莫不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等事”,元、明两代注释《春秋》者,以明代的阳明先生最为独特。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作《五经臆说》四十六卷,其中《春秋臆说》有十卷。阳明先生另出机杼以心学注释《春秋》,视其为“正人心”之书,不失为堪比《春秋公羊传》的另一家注释,可惜先生亲手焚毁《五经臆说》,钱德洪整理的《五经臆说十三条》中, 涉及《春秋》有三条:“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 鲁隐公之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阳明先生曾言“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将心凌驾于《春秋》等儒家经典,主张以心学的观点重新诠释《春秋》。
上图_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别号阳明
六、《春秋》不过故纸堆
明亡清兴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代表的儒者将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咎为:明代学术多高谈心性,流入王学末流,夸谈仁义道德,却不为实事之故。说白了就是爱吹牛皮不干实事,认不清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清朝学术推崇训诂考据学,桐城学派为其代表,而且疑古反古之风大涨,逐渐否定儒家经典的价值。
清人学者袁谷芳说《春秋》只不过是孔子抄袭鲁史而已,根本不是亲手写作的唯一作品。那么“经亦史,史亦经”之说不再充满神秘感,而且 “微言大义”大多牵强附会。
总之,汉代风行一时的《春秋》在清朝逐渐褪去经典儒学色彩,重新回归史学著作的行列。
上图_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七、《春秋》的历史虚无论
清末民国时代,中华民族正逢古今未有之大变,救国图存是当时学术最突出的热门课题。
以《春秋》为代表的四书五经,因陈旧古板、缺乏实用,被称为旧学。
西学以坚船利舰完美展示科学的实用和犀利,以“民主”“科学”为大旗打击儒学,被称为新学。
以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胡适等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改造旧文化,传播新文化,以达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目的,可惜抗日战争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功亏一篑。如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春秋》本是鲁史本文”“孔子不曾修改”,建议将《春秋》科学的视作一份史书来对待。
八、结语
两千年雨打风吹,《春秋》等六经之义,已经融入名族血脉,《春秋》不朽,血脉长存。春秋仍在,《春秋》仍在!忠义仍在!
文:姚约之
参考资料:
【1】《史记》 汉朝 司马迁
【2】《孟子》 战国 孟轲
【3】《朱子语类》 宋朝 朱熹
【4】《陆象山全集》宋朝 陆九渊
【5】《传习录》 明朝 王阳明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