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以来都想实现长生,目前,硅谷有数十个公司在做事人类未来永生技术的研究,而谷歌首席科学家雷·库兹韦尔预言说:到了2029年,人类将开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类将正式实现永生!
雷·库兹韦尔是美国硅谷知名的未来学研究者,发明家,作家,谷歌的首席工程师。
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名他为“当年杰出发明家“。他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2次总统荣誉奖。同时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用他的发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发出多项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产品。
雷·库兹韦尔被比尔盖茨称为“我所知道的人工智能预测领域最牛的人”,据说他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6%。
他成功预测了苏联的解体、电脑战胜冠军棋手、数字助理(如Siri)的出现,虚拟和增强现实系统等,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他曾预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球互联网使用率会暴增,到了21世纪初,无线网络会被大范围使用。
还有就是他曾预言90年末电脑的发展将战胜棋王,1997年,“深蓝”战胜了棋王加里·卡斯帕罗夫。
库兹韦尔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预言,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人体即将可以植入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开始接管人类的免疫系统,把病原体,肿瘤等一系列的病变错误进行修复。
人体开始启动程序化,植入纳米程序芯片后开始由机器人编程,实现一系列的组织器官的修复,比如癌症还有心血管疾病的修复。
当肉体再也支撑不了现实的“摧残”,渐渐老化不能用的时候,只需要将记忆芯片取出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合成一个新的“大脑”。
这里涉及到两项新的技术,一个是纳米机器人,另外一个就是数字人类技术。
1959年率先提出纳米技术的设想是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机器人治病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吞下外科医生”。
理查德 · 费恩曼在一次题为《在物质底层有大量的空间》的演讲中提出:将来人类有可能建造一种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单个的原子作为建筑构件在非常细小的空间构建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最底层空间制造任何东西。从分子和原子着手改变和组织分子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意欲到达的目标。这将使生产程序变得非常简单,只需将获取到的大量的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就可形成有用的物体。
早在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德雷克斯勒想出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想法。
他构想微型机器人可以快速移动分子并且精确定位,从而在几个小时之内利用普通原料生产几乎任何产品。向装有分子装配机的盒子里倒入廉价原材料,生产出汽油、钻石、宇宙飞船,没有特别的资本或者人力支出。在血管中,微型机器可以治愈疾病,在空气中,可以去除污染物。德雷克斯勒的愿景鼓舞了一代化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工程师专注于纳米科技。
而到了2002年,日本维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顶住压力,大胆对昂贵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施大型改造,他首先将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高精密驱动器制造成集成度极高的操作机器人,同时使用先进的等离子刻蚀技术制备纳米级别的末端执行器,也就是纳米手术刀、纳米钳子等等,最后将这两个部分整合为微纳操作机器人,然后凿开SEM高真空密封的腔室,将机器人系统装入其中,成功实现了微纳尺度下“看”与“做”的完美结合。
库兹韦尔表示,到了本世纪30年代,纳米机器人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无创伤地进入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新皮质连接起来,同时,基本上将它与云端上的以同样方式运行的人造新皮质连接起来。如此一来,我们就拥有了一层额外的新皮质,就像我们在200万年前进化出了额外新皮质一样,而我们也会像利用额叶皮质一样,加入更多的抽象层次。我们将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讯形式,我们将创作出更深刻的音乐和更好笑的笑话。我们将变得更风趣、更性感。我们也将能够更自如地表达爱慕之情。
至于数字人类技术,几十年来,硅谷的未来学家一直寻求将人类从物质生命周期中解放出来,他们把死亡视为另一个需要「改变生命」解决方案的转型问题,但是将死人复活或者让人真正意义上实现永生难度太大。
所以,这些科学家转换了想法,将人的“思维”进行数字化保存在互联网上,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我们称呼它们为“数字人类”,从狭义上指的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对人体在不同水平的形态和功能进行虚拟仿真,其包括四个交叉重叠的发展阶段,即可视人类,物理人类,生理人类,智能人类。
?库兹韦尔也提出了“意识云盘”的概念,将自已的意识上传到电脑上,从而达到灵魂上的永生,人们将能够在互联网中生活。纳米机器人将被植入脑内,直接与脑细胞相互作用。人们将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心灵沟通,这将成为可能改变人的个性和回忆。
库兹威尔还预言人类将会在50年内克服死亡问题,到时的医学科技可以让死者“复活”。
库兹威尔宣称,他自己死后,将会把自己的尸体冷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著名的“阿尔科人体冷冻公司”中保存,等待某一天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重新“复活”。库兹威尔道:“我相信人类科技可以在50年内让人复活。我的乐观预测是40年,但不会超过50年。”
人类如果真的实现了永生,会不会对生活感到倦怠呢?他在采访里表示:
倦怠感绝对是挑战之一。如果我们在千百年里都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必将变得乏味至极。但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发生,除非我们大大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却未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我们已经在做的那样,而随着我们直接与这项科技融合起来,将我们的思维拓展至云端,我们将会在思维中加入更多的抽象层次。
到本世纪30年代,你我可能天各一方,却能像现在这样面对面坐着——甚至有技术能让我们触摸到彼此。今天,这项技术还不够逼真,但到2020年代中期,等我们拥有了可直接将图像传至视网膜上的视网膜设备,和类似的耳膜设备,以及能激发触觉的其他传感器后,你我便可置身不同场所,但完全就像面对面坐在泰姬陵内的一张桌子前,或并肩行走在一片虚拟的地中海海滩之上,并且能感受到湿润的暖风吹过我们的脸庞。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将突破自然的桎梏,实现永生,然而当人类真正实现了永生的时候,灾难是否会随之而来呢?
另外,还有一个无情残酷的问题就是,即使在2045年真的可以实现永生,也需要钱来支撑,换言之,没有钱的人和永生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