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类,鲨鱼放弃交配,选择单性繁殖,为何会导致更大灾难?

在4.1亿年前,鲨鱼就已经出现在海洋,而鲨鱼中最年轻的家族成员它就是双髻鲨,在2000万年前出现,双髻鲨以其头部的形状而得名。双髻鲨的头部有左右两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各有一只眼睛和一个鼻孔。两只眼睛相距1米,因为类似古代的发髻,所以也被称为“丫鬟鱼”。

双髻鲨共有9大种类,其中无沟双髻鲨、路氏双髻鲨和锤头双髻鲨是其中比较常见且体型较大的三种。双髻鲨与其他鲨鱼不同的外观,为它们吸引了人类好奇的目光,但也带来了灾祸,双髻鲨成为了许多海洋公园的主打招牌。因为有着形体巨大的鱼翅,捕猎价值高于许多其他种类的鲨鱼,在许多地区都遭到大量捕杀。在香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鱼翅交易中心,路氏双髻鲨的鱼翅占据了4~5%的市场份额。

在人类的大肆捕猎下,双髻鲨为了延续族群,被迫放弃了交配,选择单性繁殖,科学家对亨利朵利动物园里一头来自Henry Doorly动物园的锤头鲨进行了DNA分析。这头鲨鱼出生于2001年,当时在它出生的那个水池里只有三头雌性鲨鱼。

之前,母鲨在未与公鲨接触的情况下生下幼鲨的案例,都被认定是延迟受精,也就是交配后精子储存于母鲨体内,没有立即让卵子受精。

然而有完整记录说明那些被圈养的成年母鲨未与公鲨接触至少有3年之久。那3只母鲨在野外被捕捉时都未达到性成熟,而依照先前的研究显示,储存于母体内的精子最长只能存活5个月。

小鲨鱼体内其体内完全没有来自父亲的DNA,单性生殖是“最可能成立”的解释。而那只幼鲨不仅没遗传到来自父亲的基因变异体,就连母亲的基因也有许多未传承给它,研究团队计算后发现,幼鲨只遗传了母亲一半左右的基因变异体。

这种情况也叫“孤雌生殖”,也就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孤雌生殖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些较原始动物种类身上的生殖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个体,单独的雌性也可以通过复制自身的DNA进行繁衍。

然而不仅是双髻鲨,其他种类的鲨鱼也发现了孤雌生殖的现象。

2016年的时候,鱼津水族馆发现在一个8年以上未养过雄性鲨鱼的水箱里出现了4条小鲨鱼。2017年,水族馆又发现了3条新的小鲨鱼,来路成谜。专家经过基因鉴定后指出,这几条小鲨鱼体内仅发现了母鲨鱼的基因,以此判定为“单性繁殖”。

而澳大利亚的一头名叫莱昂妮的豹纹鲨解锁了更厉害的技能,她在有雄性伴侣的时候能进行有性生殖,而在失去雄性伴侣之后又进行了孤雌生殖,在有性和孤雌生殖中切换的案例(注:这又称“兼性孤雌生殖”)只在个别蜥蜴中观测到过。

随着越来越多鲨鱼单性繁殖的例子发现,意味着地球上所有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中,只有哺乳动物不能进行无性生殖。

而鲨鱼之所以会单性繁殖,是因为人类的干预,这些鲨鱼的共同点就是因为人类的关系,身边并没有雄性鲨鱼,为了延续族群,雌鲨选择了单性繁殖。

这种孤雌生殖可能是鲨鱼们应对雄性稀缺状况的必要技能,在雄性充足的情况下才没有表现出。而因为人类的关系,雌鲨寻觅不到伴侣,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

尽管孤雌生殖让生育不再受是否有雄性的限制,但鲨鱼们只能孤雌生下雌性小鲨,而不是像一些蛇或者蜥蜴一样能生下雄性后代。

然而这样的行为对于鲨鱼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孤雌生殖诞生的后代就是自身的复制,除了极少数的变异外一般与自身完全相同,而且鲨鱼的情况更为特殊,幼鲨只遗传了母亲一半左右的基因变异体。这样就无法避免缺陷隐性基因表现,通常活力较低,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延续。

以大麦克香蕉为例,这是一种拥有几乎相同基因型的单独种群,在早期因为完美的口感几乎垄断了世界香蕉林和香蕉贸易。然而TR1(香蕉枯萎病1号)的病毒开始肆虐,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这种病毒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摧毁所有大麦克香蕉,不到几年,全世界香蕉大面积减产。1959年,大麦克几乎灭绝,如今我们再也吃不到大麦克香蕉了。

动物的细胞特异化程度更高,更不容易逆转。动物移动范围更广,面临更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更复杂的功能应对。

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这样就为种群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科学家认为,有性繁殖还是一种DNA修复的机制。

鲨鱼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是为了延续种群的无奈之举,但是长期来看,并不利于种群的发展,如果随着人类对于鲨鱼不断捕猎,雌鲨寻不到配偶的情况进一步增多,将对鲨鱼种群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可能会迎来灭顶之灾。

因为人类,鲨鱼的自救之路,其实是在走向更深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