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女性地位真的很低吗?

有不少人都会有日本女性地位颇低的印象,而战国时代的日本女性就更可怜,只能在战乱之世当弱者。其实配合当时的文学作品来看,当时的婚姻观念比较开放,当时的日本女性享受的自主自由及权利,虽然不能与现代相比,但在日本历史来说,却是相对多的,比江户时代的女性更加自由奔放。

例如,在当时女性只要符合一定条件,便可以随时改嫁再嫁,即使是抛夫弃子,也不会受到旁人的白眼。而且,这些都受到当时战国大名的法律保障,是合法合理的正当行为。

那么,所谓的条件是指什么呢?例如伊达家的法律规定,妇人希望离婚改嫁,必须通知自己父母、兄弟及丈夫本人,而且理论上不一定需要丈夫同意批准才能离婚,只要通知,对方、对方以外的第三方(证人)知情便可,所以,只要做好联络工作,武士家的女性成功离婚的机会是很大的。

当时的观念上,可以说是追求夫妻相敬如宾,互惠互利。当男人没有出息、或者不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便随时可以离开,当然,夫方也可以用同样理由,用同样手法进行离婚。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知会对方,又或者知会的一方反悔、否认提出过离婚,一旦被揭发,证据确凿,那便有可能被罚。

所以,在战国时代,武士家的女性因为各种理由转嫁、改嫁的例子十分多,著名的有德川家康的母亲阿大、织田信长的族妹(或亲妹)阿市等等不胜枚举。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她们并不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工具,他们在改嫁时可以提出各种条件,作为改嫁的筹码,这些在当时都基本上获得尊重的。

这风俗一直到江户时代,仍然存在。在那情况下,引起事件的丈夫在当时的思想上,是不能介入干涉的。因为那是女性为了尊严及面子拼尽全力的“战争”。

以上的规定主要是针对武士家庭的,但这种习俗其实在一般农村百姓间也很常见。在当时的民间,劳动女性比男性的多,男性耕作之外,还要负担领主、村落的夫役,还要当士兵,所以日常生活上的持家操劳,都主要是女性,甚至在城下町、市场出店摆摊的也不乏女性的身影,这种社会环境也成为女性具备自主意志的背景因素。

另外,当时不少地方的风俗存在“打后妻”的做法。“打后妻”就是丈夫因为移情别恋,想休妻再娶,当时的妻子知道后,会向对手下战书,为面子而战,有时因为会带领娘家、好友去上门寻仇,引发群殴,甚至命案也是十分常见。

可是,这些女性的身影可吓坏了当时来到日本,将婚姻视为最神圣,离婚是不可理喻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们报告给教会时,还专门特写这个问题:

“日本的女性不重视童贞,即使不是处女,她们不会失去名誉,也不会失去结婚的权利”“在日本,女性很多时主动向丈夫提出离婚”

当然,在那个时代,各地区的战国大名法规各有参差,不一定写得那么清楚,也不一定都管得那么仔细,很多时还是将处理权限交给夫妇双方的家族,或者所属的村落长老自行处理,大名不会主动干涉。这可说是当时日本人的真性情,与现今日本人的形象是有点差异。

然而,随着江户明治时代以后的思想解放,女权逐渐被重视之下,日本女性对婚姻的观念也相对自由自主,仿佛又有点“回到原点”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