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到前线视察,麦克阿瑟为什么不接机?

人的能力总是体现在关键的时候,显示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应变本事。他们能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甚至通过有限的条件,改变上级的战略意图,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麦克阿瑟尽管树敌不少,但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还是令人称道的。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势头不减,日本在拉包尔的基地,已经彻底失去其前进基地的作用,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麦克阿瑟对尽早反攻菲律宾充满着期待。然而,一系列不顺心的事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该如何化解?就看他的本事了。

澳大利亚要撤军,让麦克阿瑟措手不及。

1943年11月,就在他踌躇满志地继续向新几内亚北部进攻的时候,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突然通知麦克阿瑟,澳大利亚军队将撤出盟军的行动。这对他来说,是个意想不到的大麻烦,柯廷这么做,无疑是釜底抽薪,在“后院点火”。

眼下战事正紧,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地面部队,大部分由澳军组成,这些部队从非洲到亚洲,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一旦撤走,就等于“砍掉了麦克阿瑟的一只胳膊”。不要说继续进攻了,恐怕应对日军的反攻都成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随着盟军在各方向由守转攻,澳大利亚军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让柯廷有着十分强烈的优越感,他到美国访问时,恰逢美、英两国举行首脑会议,在其潜意识中,作为太平洋国家一个重要首脑,应该受邀出席高层会议,但他想多了。

非但没有受到会议邀请,而且接待都是“低标准”,甚至会议结束时,连个解释都没有。两个大国的傲慢态度,深深刺伤了柯廷的心。更过分的是,在伦敦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根本没有人响应他对南太平洋战场的呼吁。

本来是邀功请赏,争取更大的“实惠”,如今两手空空、无功而返,换做是谁都会怒不可遏。“撤军”,既是对遭到的冷遇表示抗议,也想通过麦克阿瑟“敲打一下”美、英两国,“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引起两国的重视。

麦克阿瑟知道原委后,明白柯廷只是一时气愤。他将这个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并亲自登门拜访柯廷,代表美国表达了对澳大利亚的重视,太平洋战场离不开澳大利亚军队的支持。这才平息了“误会”,双方再次精诚团结,继续进攻日军。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44年初,根据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决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太平洋战场的重点,将依靠海军从太平洋中部向日本进攻。也就是说,西南太平洋战区将成为次要方向,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攻势,只能缓慢推进。

这让一向感觉良好的麦克阿瑟大为光火。深知其脾气的马歇尔决定亲自前往前线,一是安慰被激怒的麦克阿瑟,二是借机视察西南太平洋战区,鼓舞士气。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麦克阿瑟居然不亲自接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是为何?

首先,作为曾经的陆军参谋长,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麦克阿瑟认为自己有这种“老资格”的待遇,亲自去机场迎接新的参谋长有失体面,尤其是他向来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性格,对晚辈更是不会屈尊“迎驾”。

其次,反攻菲律宾是麦克阿瑟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他向大众夸口许下的诺言,美国高层自然也十分清楚他的想法。如今,否定他的计划,心中的气是一定要撒的,马歇尔既然是高层的代表,那么就尝尝“下马威”的滋味吧。

更关键的还是昔日与潘兴的矛盾。潘兴时代,麦克阿瑟没少受潘兴的气,自担任陆军参谋长后,对潘兴一伙极力压制,马歇尔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差点让他“脱去军装”。这样的深仇大恨,换做是谁都会寻机报复,马歇尔对他是从里到外的不满。

不管马歇尔会不会“报复”他,但麦克阿瑟把一系列的不顺,都归咎于马歇尔的打击报复。自负的人都是“小心眼”,自然不会给马歇尔好脸色看,他以在前方指挥打仗为由,派人接待了麦歇尔,直到马歇尔将要离开时,两人才见了一面。

麦克阿瑟也不客气,一直抱怨高层对太平洋战场的不重视,物资、人员严重不足,把所有的怨气向马歇尔身上撒。马歇尔也巧妙地将所有的一切,都推到海军金上将的身上。并告知他,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没有最后决定从哪条路线进攻日本。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